商鞅变法分两个阶段。
周显王十年,即公元前 359 年,商鞅公布了变法的第一套改革措施,这是第一阶段。
首先是基础制度建设。包括基层什伍保甲组织的建设,治安联保制度的建设。其实这个制度在秦献公时候就有了。秦献公时代,就有对社会管控的一些基层体系,商鞅不过使它更加完善了而已。这套东西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国家治理结构的特色,就是保甲、乡里、乡村、乡镇。这套国家管理体系,春秋管仲是始作俑者,到商鞅时更加完善。
其次,是建立一套奖励耕战的激励制度。这个制度其实就是一个产业导向、资源导向,即国家资源要往哪儿去推动,是耕还是战。商鞅告诉大家,人一生就两件事儿,一个是打仗,一个是种地。那么怎么让大家都去打仗种地呢?那就是立功受奖。如果不干这个,不打仗种地,而是去干别的事儿,那就受穷受苦,官府会收你为奴。
商鞅这套制度,我觉得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方面是价值观的提倡,就是说不断地努力工作,打仗、种地,你就能改变自己的身份。它很早就打通了平民通向贵族的通道。西方不是这样的,西方长时期是等级制、世袭制,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要革什么命呢,就是革贵族制度的命,要平等,而且通过各种制度要通向平等,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事。可是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商鞅就说了,血统不重要,自己有本事最重要。有什么本事呢,一个是打仗的本事,一个是种田的本事。为此,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限制贵族的特权。贵族如果没有军功,那你的户籍就不能算在国君的宗族里面,而且一个人的所有待遇,都是靠你的爵位来决定。总共有二十等爵,爵只有通过战争打仗才能获得。爵位不一样,获得的待遇也不一样,包括住的房子、穿的衣服、家里的佣人,都不一样。因此有功的人,尽享荣华富贵;没有功的人,有钱也没处花。宗室没有军功,就不能当贵族;平民有了军功,可以得到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