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位妈妈的求助。
19岁的女儿原本成绩优异,却患上了重度抑郁,给她写了一封信,这位妈妈却不知道如何回应。
我看到她在求助开头,写了这么一句:
女儿从小成绩很好,很乖,很听话....我都不知道她为什么会突然得上这个病....
是啊,好好的孩子,怎么就抑郁了?这个问题,可能是许多父母所困惑的。
在我们的印象里,孩子应该是无忧无虑,不知愁苦的,然而现实中,患上抑郁症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人民日报曾发表过一组数据: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 24.6%。
也就是说:每4个孩子中,就有1个有抑郁倾向。
而且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抑郁的检出率呈现出上升趋势。
2019-2020 国民心理健康报告显示:
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1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约为1.9-3.3%;
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为3成,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6-8.6%;
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接近4成,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10.9-12.5%。
抑郁症听起来很遥远,但确实和我们人都密切相关。
它表现出的症状五花八门,却又相当隐蔽,平时很难注意到。
北京安定医院的王鹏飞医生,就总结了抑郁症早期的典型症状:
1,情绪持续性的低落、忧伤,严重影响到社会功能
2,对一切事物丧失兴趣,抗拒社交
3,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
4,没有明显原因的长期失眠、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身体总是疲惫
如果孩子出现这些症状持续2周以上,就要去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但抑郁症,到底是什么?
我们又该如何帮孩子预防抑郁、走出抑郁?
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就用几个孩子的真实经历,给了我们一份清晰的答案。
患上抑郁症的人
往往有这些症状
说到抑郁这个词,你是不是会联想到忧郁、悲伤等词汇?
的确,抑郁症患者心思敏感,容易因为一点小事闷闷不乐,甚至伤心暴怒。
但事实上,抑郁症最典型的特征是丧失兴趣,对任何事情都无精打采。
正如片中所说:抑郁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
这个原本性格开朗的女孩叫钟华,她在高三患上了抑郁症,又在父母的帮助走了出来。
钟华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学校一天共8节课,我会躺在桌子上8节课。回家后就躺在床上,有时候哭,有时候不哭,一躺躺5个小时。洗澡或者洗脸刷牙,然后晚上再接着失眠。
另一个叫苏麒的孩子,也是如此。
从县城考到北京,他勤奋、努力、优秀,但患病以后,一切都变了。
苏麒不爱动,不爱出门,常常一睡就是一整天,让父母非常头疼。
到现在,也是天天什么都不做,就在家打游戏。
然而,打游戏也只是他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
他说:虽然打游戏没意思,但做别的事就更没意思了。
因为如果不找事情转移注意,那种扑面而来的焦虑,会让他不堪重负。
抑郁症的本质,是一种生命力量的流失。
它让孩子失去了欲望,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
没有动力是一方面,许多抑郁症患者还会感觉:明明什么都没做,却总感觉很累。
但其实这种累,不是由于体力消耗而带来的,而是由于精神内耗。
因为一点小事,抑郁症患者也会用最悲观的态度反复解读、琢磨,把自己折磨得疲惫不堪。
这些孩子,不是懒,不是作,更不是矫情,只是生病了而已。
孩子患上抑郁症
往往表现更隐蔽
孩子患上抑郁症后,很多父母都感觉特别“突然”,一点预兆都没有。
但其实,每个抑郁的孩子都会流露出一些迹象,只是容易被忽视和误解。
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 崔永华说:相比成人,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表现更偏向孤僻、愤怒、厌烦。
孩子们身心还不成熟,情绪控制力差,爆发出来的症状比较激烈。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父母会认为:孩子进入了青春期,有点叛逆而已。
在纪录片中,初一开始患病的小女孩子烨,就是如此。
从初一到初二,2年的时间,她一直以各种方式向父母发送求助信号,但父母并没有当回事。
走投无路之下,她选择了一些极端的方式排解压力。
子烨分享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次,剪刀套不见了,自己怎么找也找不到,一下子就焦虑起来。
她想让自己冷静下来,于是拿剪刀划破了手。
看到鲜血,感受到痛疼,她冷静了下来。
这也是青少年患上抑郁症最危险的地方,他们会因此而伤害自己,甚至放弃生命。
在初三开学前一天,子烨真的坚持不住了。她在家里疯了一样,摔东西、发脾气、威胁父母带自己看医生。
终于,这次父母带她去了医院,并确诊了抑郁症。
除了易怒、叛逆这些性格转变,一些孩子的症状还可能表现在身体上。
他们会莫名其妙的头痛、发烧、胃痛,去检查身体,却找不到原因。
这些隐蔽的、多样的抑郁症表现,也常常会家长被忽视。
患上抑郁症,子烨是不幸的。不幸中的万幸是,她知道自己生了病,也一直在积极求助。
但生活中,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意识到自己生了病。
这需要我们父母给孩子足够的关心,细心观察、捕捉他们的求助信号。
不然,等孩子走了极端,那就真的晚了。
好好的孩子怎么就抑郁了?
每次说起孩子得抑郁症,很多父母都感觉不可思议。
“现在的孩子要啥有啥,怎么会抑郁呢?”
但其实每个人都可能得抑郁症,它就像生病一样,不受人的意志左右。
造成一个孩子患上抑郁症的原因,更是多样性的。
可能是先天基因遗传,也可能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后天环境的影响。
遗传基因我们无能为力,但教育理念,家庭环境,却是我们力所能及的。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纪录片中几个孩子的患病原因,避免更多的孩子心灵生病。
▎被过高期待
前面提到的高三女生钟华,她患上抑郁症,和母亲的高期待有一定关系。
妈妈对女儿的要求是,成绩拔尖,最好一路考进哈佛这样的世界名校。
为了激励女儿,妈妈永远盯着成绩更好的孩子,希望她考得更好。
如果钟华考得不错,妈妈就会问:第一是谁?
但钟华考了第一,妈妈又会问:全年级第一是谁?你排多少名?
要求孩子进步无可厚非,但问题就在于,钟华妈妈对孩子的要求是“考得更好”。
这不是一个具象的目标,孩子永远也做不到,就很难有成就感。
同时,父母总是不满意自己,钟华就很难从父母身上收获价值感。
钟华感觉自己就像一头驴,前面掉了一根胡萝卜,拼命的为此奔跑。
高强度的学习,加上精神压力,最终把她给压垮了。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也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
但过高的期待,不会让孩子变好,反而会让他们倍感压力,停滞不前。
▎不被理解、尊重
在纪录片中,还有一个“别人家的小孩”蔓玫,让我印象深刻。
这个女孩15岁就考上了大学,还擅长绘画,非常优秀的一个孩子。
但18岁那年,她在大学宿舍中割腕自杀,被诊断为重度抑郁。
为什么这样一个天之骄女,会选择放弃生命?
蔓玫解释说:我一直被外驱力推着走。
她深爱父母和家人,却又困惑于:他们爱的我和我想要成为的,似乎是不一样的,我喜欢和别人所期待不一样时,大家还会爱我吗?
蔓玫的追问,可能也是很多孩子内心的想法。
他们觉得:从小到大,自己都是跟随父母的意愿往前走。但活了这么多年,我到底是为谁而活?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我以前听过一句话:抑郁的孩子,大部分都特别善良。
逐渐萌发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渴求自由,自己掌握人生。
他们又害怕自己反抗,会伤害父母,失去对方的爱。
这两种想法,彼此矛盾,让孩子陷入纠结中,无法自拔。
走投无路之下,死亡似乎就成了解脱的唯一方式。
也许,就像纪伯伦那首诗说的: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我们想让孩子远离抑郁,首先要做的,就是听见孩子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这样孩子感受爱和力量,才会变得内心强大。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当孩子患上抑郁症
我们能做什么?
纪录片里,钟华妈妈的一段采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钟华抑郁症确诊后,爸爸把病情告诉了妈妈,问她:现在钟华病了,你看怎么办?
得知女儿生病,她的心蹦直跳,但还是平静的说:那就休学吧。
好像孩子只是生了一场病,需要修养。
后来,钟华跟她说:妈妈,这句话救了我的命。如果你要是像其他家长一样,说我矫情,我可能当时就从窗户上跳下去了。
多悬啊,那一刻钟华妈妈如果没有选择理解和接纳,就不会有今天痊愈的钟华了。
对抗抑郁,除了寻医问药,父母的接纳和关爱,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试想一下,孩子鼓足勇气求救,却被说矫情或者直视时,那种不被接纳的痛苦,无疑是雪上加霜。
相反,那些被父母呵护的孩子,即使身处低谷,也会想办法走出。
因为在深渊之外,他们知道始终有人守护。
不管让孩子远离抑郁,还是走出抑郁,父母的作用都至关重要。
这也要求着我们作为父母,调整自己的认知和心态,跟上孩子的需求。
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