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八讲》52-59
词情的深化
(三)东坡杭州写景纪游词的辞情特色
写景纪游是东坡由写诗到填词过程中最易掌握的题材,是其填词的初期作品。
这里作品多工整自然,完全合乎词上下片的结构要求,且词情跌宕有致,颇能表现一位诗人驾驭词体、词情的才华。也初步突破了一般艳情词的藩篱,以诗入词,别有一种清丽的意境。不过还没能够因景抒情,以景寓情,融入更深切的个人情怀,因而不如后来的送别词、思乡词真切动人。
《行香子.过七里濑》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此词与一般抒情词的不同,在于它充分掌握到景色的流动变化,借以呈现出时空转变的感觉。
上片结语三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排句简短,节奏急促,三个“溪”字紧密重复,单从声音的节奏就已巧妙地把船进险滩,人所感受到的急速变化呈现出来。三句三景,写出三种感觉:经过沙溪水流湍急;然后经过一段霜气弥漫的水域,氤氲水汽带来凉意,天色向晚,转凉为冷;继而穿过冷冷霜雾,在月光中,感受到月光下溪水的明亮。短短三句就带着我们很有层次的感受了,水流之湍急,水域之霜冷以及月光下明净的水色。同时,船速之外,不只表现空间的变化,也暗示了时间的流动。
下片写山景,仍以三种山景作结:“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工稳的对仗中有别有变化,写溪景时比较着意的是身体的感觉,写山景则呈现了视觉的描绘:
远山一脉相连,绵延直到天际,这是“长”;山巅云雾缭绕,浓淡不一,时有变化,所以用“乱”状其动态;晨光中的山色,则绿意盎然。
从“月溪明”到“晓山青”,自然的景色描写中,时间从晚上拉到了第二天清晨,以快速的节奏呈现了时空的变换。
利用“行香子”这个词牌的特性,他以上下片各三短句的排列方式充分展现了空间的变化,也写出了时间的推移,。从白天到晚上,再到次日清晨;从溪景到山景,更推到远山云绕;夹在其中的,还有光武严陵的史事之叹——光武严陵,君臣皆成烟云,徒留空名,衬托出时空移转中大自然的永恒。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从个人到历史、自然逐渐开拓延伸的时空感。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词的上片写湖上所见之景,是视觉描绘;下片写听闻筝乐的情境与感受,是听觉的拟想。
上片写西湖雨后放晴美景。先铺写出水天明丽的景色,在江面清风,天边晚霞的背景中,以一朵荷花突出画面,再以双白鹭衬托荷花开过后犹有动人姿态的余韵。
结句以生动的拟人化手法写荷花之美,更带引出下片的弹筝女子,由虚笔到实写,有着承上启下、似有若无的灵动联结。
下篇写筝曲之动听,恍若仙境。以渲染笔法,不写聆听的人,却说大自然也被乐音感动——烟敛云收,也是雨后实景的描写。结句在湘水女神的猜想中,“人不见,数峰青。”——乐音渺渺,芳踪渺渺,远处山峰青翠如洗,天地间复归平静,微波荡漾之中,化实为虚,似有还无,写来幽渺迷离,空灵脱俗。
这首词,以山景起,再以山景结,描述雨过山青间之荷色与筝声,前后呼应,情深意远,虚实之间,清雅灵动,别具诗之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