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八讲》42-52页
词情的深化
(二)间接言情的方式及因人而异的笔调
传统中国诗歌的抒情方式多采用间接手法,间接抒情方式主要可分为三种:
1.以景寓情——“物我交融”的呈现,把“景物”和“我情”交融,山川草木、日月风雨的描摹,也是个人情思的表象。
即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眼前实景,更是词人凄迷茫然、无所依归的悲凉心境。
2.对面言情——“人我互通”的呈现,从设想对方的角度来抒发自己的内在情怀。
如柳永“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是“我思君处君思我”的对人情的信赖,理所当然的深情。
3.代拟述情——代他人书写,用他人的语气,写他人的情怀。
以中国传统闺怨诗为代表。闺中怨妇的伤春思远,所传达的悲哀、寂寞、岁月不居、青春不再等等感伤,也正是诗人怀才不遇、理想受挫、天涯沦落的悲凉心境。
东坡则通过对不同对象的书写,用不同抒情方式,形塑了其不一样的风格。
在这部分,作者通过比较东坡与前后任长官陈襄(述古)、杨绘(元素)的两首酬唱、送别作品来说明。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面对亦师亦友,深得自己尊重的长官,东坡此词采用“间接言情”的抒情方式,将内在深深的情意和感怀,用清雅的笔调,写入自然悠远的景致中。
上片化用宋仁宗诗句“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点出宴会所在,更为全词开篇呈现一览无余的宽阔辽远景色。如此美景,怎能不起留恋之情?继而便抒发“便使尊前醉倒更徘徊”的激切情绪。
下片便承流连徘徊之意,由华灯初上写到夜阑宴罢,时间在景色之中缓缓推移。遥望河塘,灯火一一亮起,不知何处传来《水调》哀歌。
《水调歌头》相传是隋炀帝开汴河时令人编制的歌曲,编者取材自河工的劳歌,声韵相当悲切。传至唐代,玄宗听后,伤时悼往,亦凄然落泪。
首两句,黄昏灯火,悲凉乐音,借由视觉的凄迷,听觉的哀伤,烘托了惜别的氛围。
末句写夜深风静,人将归去,天地间默然无声,“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更写出了一种静美空阔的意境,一种清远寂寞的情致。
此词句句景语,也是句句情语,混合了送别的哀伤、仕途的茫然、生命的寂寞,最终的清远辽阔之境则让我们初识东坡内在的心灵深度与广度。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对于同乡好友兼长官上司的杨绘,东坡从“设想”的角度着笔,写别后思念,约定日后还乡再聚,借由对未来的设想,拉远了时间,延伸了空间。然而,设想别后遥望,看到的只是“云海天涯两渺茫”,辽阔苍茫的空间象征了不能跨越的距离,流露出相望不相亲的感叹,恰如杜甫“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还乡的约定,也因“功成名遂”,而多了几分遥不可及之感。既有日后相约的豪情,又有深沉无奈的感慨。
下片将情绪拉回眼前的离席别筵,痛饮之兴,劝饮之景,惜别之情,延伸到“送归”时灯火阑珊之“冷”,使我们感受到凄冷寂寞的心境。
结句妙用西晋羊祜“堕泪碑”的典故,表达宴会主人的送别情怀,既赞美杨公,又“对面言情”,对方感伤堕泪,正是自己同样惜别情怀的写照。
小结:
对于有师友之谊的陈襄,东坡更多敬重,借景言情,深切委婉,化离愁为清远之境。
对于同乡之谊又性情相投的杨绘,东坡的情感表达这比较爽朗、豪宕,更真切自然,也更深切地流露出功名之恋、故乡之思与人世沧桑之感。
p52:两种人情对待的关系,发而为文,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前者导引出东坡清丽的词风,后者则引发了东坡豪宕的气格。日后东坡词有“清”“豪”之境,正是由此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