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聊三国159
姜维北伐11
原创/似此星辰同昨日
第九次北伐:公元256年,姜维任大将军,与蜀将胡济约定在在上邽(今甘肃天水)会合共同出兵攻击魏国。
当时魏将邓艾已有防备,拒险据守。姜维在段谷与邓艾交战,但胡济未按时到达,姜维被邓艾击败,蜀汉军队损失巨大。
姜维这一次北伐,时机不是很好。曹魏虽然内部不是特别稳定,但是,因为曹魏只是防御,消耗还是非常少的。
蜀汉却因为军队配合出现失误,遭受了很大损失。
姜维是武将,也是降将,他的价值体现在对外征战上面。对于蜀汉内政来讲,姜维应该是插不上手的 。
想来刘禅不允许,蜀汉的文官也不会允许。这里面应该是牵扯到方方面面利益,如果不北伐,姜维恐怕是应付不了这样的局面。
姜维只是一个降将,如果再自己擅长的领域,没有拿的出手的战绩,那么在蜀汉的朝堂上,话语权就会被削弱。
对于北伐,虽然是胜败是兵家常事,如果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出击,小的失败还无伤大雅。如果是大的失利,对姜维的影响就比较大了。
但是,蜀汉自认为自己是汉室正统,那么,在没有能够代替姜维的人出现,姜维手中的兵权虽然不会被削弱,会打击军队的信心,进而会使士卒的信念产生动摇。
蜀汉地处偏僻的西川,如果只顾自己偏安一隅,那么,对曹魏是最有利的。
要知道,中原才是天下的中心。连年战争,曹魏遭受的破坏比较大。但是,人口众多,地方也大,只要内部安稳,恢复起来,肯定比蜀汉要快。
如果蜀汉长时间守着西川,不进行北伐,随着时间的流逝,再也不会有人还记得蜀汉了。
曹魏只要守住,让蜀汉的军队出不了川,那么,蜀汉的影响力慢慢的就会消失,被人遗忘。时间越久,对曹魏越有利。
曹魏体量大,大有大的好处,大也有大的弊端。这里面如何权衡利弊,把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才是曹魏首先考虑的问题。
我们后人考虑问题,总是代入现代的观点,忽略古人的智慧。有时候还会忘记皇权在当时的影响力。
有损天威的事情,很多时候是不能做的。毕竟大规模的战争,是需要皇帝授权的。一旦损失巨大,是要付出更多代价,甚至会影响皇帝的位置的。
因而,曹魏需要的是如何维持稳定,不是劳师远征,去打不一定取得胜利的仗。万一要是失败了,兵马物资能够弥补,其他方面的损失,后果也许更严重。
蜀汉的现状,姜维肯定明白,刘禅也明白这种情况,不然,也不会同意姜维连年北伐的。
只是因为总是无法取得更多的效果,刘禅对于北伐,越来越失望罢了。尽管如此,刘禅依然支持姜维进行北伐,只不过因为看不到希望,选择嬉戏玩乐进行逃避罢了。
2024年12月
——星辰相伴,自由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