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小静

今天的四年级音乐课堂,被江苏民歌《杨柳青》的魔性旋律和孩子们的笑声彻底填满。从课前备课的忐忑,到接上儿子不由自主地唱起来,引的卖馒头的大姐直看我,儿子也吐槽我“魔性到不行”,这堂充满惊喜的民歌课,不仅让孩子们爱上了传统音乐,也让我对“如何让民歌走进孩子心里”有了更鲜活的思考。
课堂伊始,我没有直接教唱,而是播放《杨柳青》的原版音频,抛出问题:“仔细听,这首歌和你们平时唱的流行歌、校园歌有什么不一样?”话音刚落,孩子们立刻坐直身子,小耳朵紧紧贴着音箱。音频结束后,教室里瞬间炸开了锅:“老师,歌词好多听不懂,但调子特别好玩!”“我听出来了!不是普通话,像是在说另一种话!”还有孩子补充:“节奏怪怪的,但很有趣!”
顺着孩子们的发现,我顺势引出江苏民歌,再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解读创作背景:“这首《杨柳青》可不是音乐家坐在书房里苦思冥想写出来的,而是江苏当地的老百姓劳作时即兴‘唱’出来的。它藏着老百姓的快乐,也藏着江南的风土人情。”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原本对“民歌”的陌生感,瞬间消失了。
接下来到了方言模仿秀环节,成了课堂的第一个小高潮。我笑着说:“现在咱们来一场‘时空穿越’,从河南娃变身江南娃,用吴侬软语读歌词!”我先放慢语速示范第一句,孩子们盯着歌词,跟着我小声模仿,刚开口就忍不住笑作一团——“实”读成平舌音“si”,“晨”读成“ceen……南北方言的巨大差异,成了最天然的趣味素材。有孩子举手:“老师,你读的‘是’不是翘舌,是平舌!”“没错!”我趁机总结方言特点,“江苏方言里很多翘舌音会变成平舌音,语气也更轻柔,这就是‘吴侬软语’的味道……”
刚开始,孩子们对长句模仿得磕磕绊绊,我便拿出“节拍小妙招”:用2/4拍“强弱”的规律拍手心手边,把长句拆成短句,一边拍一边教。孩子们跟着节拍晃动身体,越模仿越熟练,从单个短句到连贯长句,从生硬模仿到带着语气的朗读,教室里的方言和笑声此起彼伏,连平时害羞的孩子都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兴奋,我深深觉得:方言不是教学的障碍,而是解锁民歌趣味的钥匙。
歌唱环节,我大胆尝试了“民歌+rap”的组合。先播放歌曲伴奏,让孩子们把方言朗读融入节奏,变成“方言rap”,一边拍手心手边打节拍,一边跟着音乐说唱。起初我带着大家一起,熟悉后便放手让他们自主发挥,有的孩子还加上了点头、摇摆的动作,把民歌的欢快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设计不仅帮孩子们巩固了歌词和方言发音,更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了歌曲的韵律美。
随后进入旋律学唱环节,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让孩子们闭眼聆听音频,感受旋律的起伏;再跟着我小声哼唱,不急于开口唱词;接着对口型练习,听准旋律走向变化;最后放开声音完整演唱。刚开始,孩子们因为过于兴奋,唱得有些用力,甚至出现了喊唱的情况。我轻轻提醒:“江南的歌像流水一样温柔,咱们试着轻声唱,让声音美一点。”话音刚落,孩子们立刻调整状态,歌声瞬间变得柔和动听。
处理歌曲中的一字多音和黄色块标注小节时,我借助了“可视化”技巧:教一字多音时,让孩子们伸出手,跟着旋律的高低画弧线,“你看,这个音要先高后低,手势也要跟着落下来”;遇到“1 1 1 0”的黄色块小节,我比喻道:“想象声音是小弹簧,唱的时候要轻轻弹起来,有弹性才好听!”为了让孩子们更精准地把握跳跃感,我还借助了教材第九页的练声曲“60 50 | 60 0 | 60 50 | 6 0 |……”,让他们跟着练声曲找声音有弹性感觉。很快,孩子们就掌握了技巧,歌声里多了几分专业的韵味。
最后的分组合作演绎环节,我给孩子们分工:打击组用拍手心手边打出基本节拍;提示组专门负责“1 1 1 0”的跳跃小节,用“哒哒哒 空”的节奏拍桌子,给歌唱组提示;歌唱组则全员参与,用方言和优美的旋律完整演绎歌曲。各组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教室里充满了浓浓的江南韵味。
课程结束后,我还意犹未尽,虽然课堂效达到预期,但复盘时我也发现了不足:结课过于草率,只顾着沉浸在热情里,没有及时拓展——如果能借机拓展民歌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同地区的民歌都藏着当地的故事,让他们不仅要会唱,更要能传承,课堂的文化深度会更足。
至此,《杨柳青》的旋律还在我脑海里循环,儿子调侃我“魔性又上头”。这堂看似简单的民歌课让我明白:教孩子唱民歌,不用追求“唱得有多标准”,而是要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切入点——方言的趣味、节奏的游戏、互动的快乐,都能成为连接孩子与传统音乐的桥梁。而“控制课堂节奏,做好文化延伸”,则是我接下来需要不断突破的目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