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老师是和我一样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又很难确切的回答,我们甚至希望可以有一种“神丹妙药”般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学生都喜欢学习,甚至是痴迷于学习。我们教学中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就是学生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作者认为: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们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这是跟他乐观的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这和新课标中“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的要求,以及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而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的去探索真理。一个人勤于思考,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真理,他也就会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
而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作者和他的团队尝试给学生们上一系列的思维课,这种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地运用,也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要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它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让他感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才能学会珍视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劳动得到的东西是特别宝贵的。独立的阅读和创作活动,无疑是很好的方法。
使学生愿意学习,还要设法使他们不仅自己要爱学习,而且要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使这种智力情感激励别的学生。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良好的学习氛围,等有助于学生持久的保持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始终感到对知识的渴求,还要保证他们脑力劳动的对象继续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豪感和自尊感。
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这需要我们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