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业,获100万投资
蒲城位于福建省最北端,是一个人口不足40万的小县城,余建军就出生在蒲城的农村。
小时候,余建军每天都要早早起床,去几公里外的小学上学。
在同学和老师眼中,他不是一个好学生。
上初一时,把学校的灯泡拉出来玩,打架更是家常便饭, 写过的检讨书有几十份,上高中的成绩,是班上倒数第三名。
余建军很快就摘掉了家长和老师眼中『问题学生』这个帽子。两个学期,余建军的成绩位居班级前三名,高中毕业的时候,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学。
余建军的大学时代,互联网在中国才刚刚开始发展。他被互联网的神奇所迷惑,拉了四个大学同学,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
五个年轻人,没日没夜的干,每天几乎都是到晚上三点,几个人就去西安的夜市,吃烤羊肉串,喝夜啤酒。
在看新闻都需要拨号上网的时代,余建军和四个同学,做了一款叫模拟中国的软件,并获得了100万投资。
第一次创业,很少有人能成功,余建军也一样。
缺乏管理和经营经验,市场也不是很成熟,烧掉投资人的60多万后,余建军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闯荡上海滩,年入千万
余建军至今仍清晰记得,2001年9月11日这一天,两架飞机先后撞向世贸中心的大楼,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当天,他和大学同学一起乘飞机抵达上海。
研究生毕业后的余建军,虽然通过了托福和GRE的考试,但他没有像多数同学一样,去留学或者出国去工作。
大学期间的一次创业失败,余建军爱上了创业的感觉。
他说:人生苦短,创业过瘾。
于是余建军忽悠了几个同学,来上海创业,在走出机场的那一刻,都不知道创业的项目是什么,反正就是要创业。
很快,余建军找到了方向。
2001年11月,上海杰图软件公司成立,这是一家做全景拼接软件的公司,这一年,余建军25岁。
这次创业,余建军走的很顺利。靠出卖软件版权,公司每年都有几千万的收入,电影《哈利波特》中的全景场景,就是用余建军的杰图软件制作的。
有了钱的余建军,感觉日子很无聊。
不爱折腾的创业者不是好闽商,张一鸣如此,王兴如此,余建军也如此。
舒坦日子没过几天,余建军继续开始折腾。先后尝试了几个项目,都没什么动静,直到城市吧的诞生。
这是余建军研发的一套街景采集系统,开着装有采集摄像系统的车,在城市里走一圈,就能在电脑上形成城市的实景,就是现在百度地图的实景导航。
在2006年,这个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上海卫视,央视和福布斯杂志等媒体,都纷纷做了报道。
但此刻的余建军,非常冷静,没有被名利和虚荣心绑架,他回归商业的本质,思考如何提供长期持续的价值,实现商业闭环。
通过谷歌中国,余建军找到了美国谷歌总部,和谷歌展开合作,最早的谷歌实景地图都是来自余建军的技术。
2007年谷歌搭建了自己的实景团队,余建军又帮助腾讯和百度做街景服务,最终团队被百度收购。
创业10年,团队只剩7个人
在身边人看来,余建军是个创业狂,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种项目,每天都在思考不同的创业项目。
早在2005年前后,余建军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他发现,用友、金蝶是当时最大的软件公司,但一个互联网公司一年时间,就能干到这些老牌软件公司几十倍,上百倍的市值。
为什么互联网企业的增速会这么快?
余建军思考了很久,他发现互联网公司天生靠用户来估值,而TO B的软件公司只能靠版权收入估值。
也是这个时候,他开始了探索互联网平台,在余建军的内心,一个互联网平台梦,开始生根发芽。
刘晓庆说过,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余建军说,创业难,互联网创业更难,做平台的互联网创业难上加难。
反正都是辛苦,反正也是挑战,那不如挑战一个高难度的!
将城市吧卖给百度的这一年,发生了很多大事,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中国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余建军也开始关注世界,研究了国外当时比较流行的虚拟现实,就是现在的VR。
他发现国外的技术,都是通过建模来虚拟现实,余建军想,能不能用街景图片来做虚拟现实呢?
戴志康听说了余建军的想法后,投资了2000万,余建军和戴志康的助理,陈小雨再次开始创业。
戴志康是证大集团的董事长,早期通过城市吧项目认识了余建军,一直看好这位有想法,执行力强的“年轻人”。
2009年,“那里世界”成立,这是一个具有乌托邦情怀的名字。余建军说,我们生活在“这里世界”,相对的,他在互联网上虚拟了一个“那里世界”。
这是一个以全景图为背景,结合人物化身和音视频,打造的一个巨大虚拟网络平台。
因为应用场景不够明确,没有清晰的定位,两年时间,余建军做了很多尝试,始终没有找到方向。
在员工眼里,余建军是个疯子,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很多工作一年多的员工,都不知道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
看不到希望,员工陆续离开,有时候,整个部门集体离职,到2011年12月,80人的团队,走的只剩下了7个人。
阳光透过窗户,有气无力的照着空荡荡的办公室,余建军坐在窗前思考着什么,旁边的陈小雨一语不发。
他告诉陈小雨,全跑完了都没关系,只要我在,公司就倒不了!
每天上下班的路上,余建军反反复复的听,马丁路德金的演讲《I have a dream》,办公桌前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梦未尽,心未死。
创业第十年,34岁的余建军陷入了焦虑,想要服务亿级用户,给更多人带来价值的互联网平台梦,至今未能找到一个突破口。
亿级用户的平台梦
罗永浩曾说过,创业的人有两种目的,第一种为了赚一大笔钱,第二种,为了做成一件事,不惜代价。
在罗永浩看来,余建军绝对属于后者,他将全部精力和思考耗在互联网平台的探索上。
余建军做了深刻的反思,回头看自己的创业的十年,发现自己陷入了路径依赖。
之前做软件赚了钱,积累了大量软件专利,就觉得一定要做擅长的软件相关的行业。
余建军不再盯着自己在软件上的技术和资源积累,放下了执念。
2012年春节后,余建军决定调整方向,做音频。他花大半年时间只做了两件事。
一、 把国外的所有跟音频和音乐有关的产品,全研究了一遍。
二、 快速做了原型出来,让同事朋友使用。
余建军发现之前开车听广播的人, 70%-80%的人用了他的产品后,不再用传统的广播了。
在过去,余建军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选择项目。
现在,他以用户的需求和未来的趋势来选项目,每个项目余建军都要思考:是不是刚需、大众还是小众、低频还是高频。
余建军形成了自己的『三维坐标』理论,变得成熟起来,他恨自己明白的太晚,烧完了2000万,才明白这个道理!
面对证大集团的高管,余建军兴奋的分享了自己的转型计划,但没一个人相信余建军的逻辑和方向。
甚至有人告诉戴志康:你看这小伙子,忽悠了2000万没干成,现在又来忽悠第二笔!
还有人建议余建军别折腾了,让他带着七八个残兵败将,来证大集团做网管算了。
我无法揣度这一刻余建军的心情,但他的失落和不甘我感同身受。
牛逼的人总是能将情绪和事实本身分开。
余建军很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也坚信,碎片化时间的场景下,唯一的伴随媒体就是音频。音频将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生巨大的用户价值。
最终,戴志康再次坚定的投资了1500万。
他告诉高管们:自己投资了很多公司,自己旗下也有很多公司,没有一家公司的老板,像余建军这么拼命的,没有一家公司像余建军的公司这么省钱的。
2012年8月喜马拉雅成立,余建军的互联网平台梦就此启航!
2014年3月A轮融资150万美金;2014年10月,B轮5000万美元;经历两轮超额融资后的余建军,手握重金,带领喜马拉雅一路领跑。
仅用了两年多时间,用户就超过1亿,实现了自己的亿级平台用户梦!
如今,喜马拉雅作为最大的音频平台,市场占有率超70%,拥有4.8亿用户。
成功的三个关键习惯
余建军是无聊的人,除了创业没有什么爱好,不爱收拾,办公桌上总是堆满东西,包括几瓶辣椒酱。
偶像是硅谷钢铁侠马斯克和苹果教父乔布斯,喜欢吃回锅肉,喜欢历史。
没有上过一天班,创业十八年,失败几十次,能在创业路上闯出自己的事业,除了机遇,除了勤奋和努力,有三个关键性的因素不可或缺。
1、思考力
余建军每天都在思考,思考各种创业的项目和公司的发展。
喜马拉雅成立之初,余建军就在思考,如何建立竞争的壁垒。他问管理者:假设BAT等巨头企业,都要干音频,我们应该干什么?如何把核心价值做出来?
余建军发现互联网企业的核心,是创造用户价值。
于是他始终盯着用户价值这一点,这是建立竞争壁垒的关键。
果然如余建军所料,很快百度热播、腾讯企鹅FM,酷狗FM,酷我FM等几十家企业参与竞争,实力最强的腾讯用户最终也只有喜马拉雅的几十分之一。
余建军用终局思维不停的思考产业的的终局,他不停的问自己:竞争最后拼的是什么?
最终他确定,版权、运营系统、获客能力是竞争的关键,而这个战略的背后需要资本的支撑,执行背后需要人才的支撑。
余建军像稻盛和夫拯救日航一样,让高管把公司的使命写到一张白纸上,结果发现每个人写的都不一样。
他组织两天封闭会议,确定公司的使命:分享人类智慧,让声音,让内容像水和电一样,无处不在,随取随用。
2、融资力
喜马拉雅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支撑,大学第一次创业的余建军就能拿到100万投资,似乎他有着与生俱来的融资天赋。
戴志康再次投资1500万,这远远不够喜马拉雅的发展所需,为此余建军A轮见了几十家投资方,很多人不敢投。
这种情况下,余建军说,是这些投资方不懂音频。于是他到处打听,看谁喜欢音频这个产品,能理解音频的长期价值。
果然,投资顺利到手,A轮SIG的徐炳懂,KBCB的周炜,他们本来就是喜马拉雅的重度用户。
而宽带资本的田溯宁,甚至说: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出租车司机,我见一个就一定让他安装喜马拉雅APP。
余建军天生对资本,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这让他的创业成功概率,高了不少。
3、洞察力
余建军对产业纵深有着深入的理解。
在拿到SIG的投资后,余建军决定布局版权。投资人觉得没有竞争者在版权上花钱,现在是不是太早,太傻。
其实早先,余建军就研究了起点的成长,研究了乐视的发展历程,觉得音频平台,长期的的竞争,一定在内容的壁垒上 。
当他知道平台主播录了一本书,因为版权问题不敢发时,他当即买下版权,让主播发。
同时,余建军还率先建立大数据团队,对数据进行采集收集和分析,做个性化推荐,为公司后来的发展和竞争,给了有效的支撑 。
尾声
余建军出生于1977年,已过不惑之年,据说当初选择喜马拉雅这个名字,是受到了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的启发。
敢用世界第一高峰的名字,看得出余建军当初的决心和野心。
但创业的路上,没有永恒的高峰,愿余建军和他的喜马拉雅,能不忘初心,永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