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少年的你》院线上映,题材涉及校园暴力。据称4天票房超6亿,各种资讯影评也如疾风骤雨般蜂拥而至,朋友圈晒电影票者络绎不绝,有粉丝者表示“吹爆”。目前豆瓣评分为8.4分,有空闲的朋友可以到电影院观看。本文对电影本身不做评述,而试图探讨校园霸凌的深层原因。
挪威学者丹·奥维斯(Dan Olweus) 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简单来讲,霸凌,即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具体表现为,跑腿,勒索,纠葛,以及无理由的伤害他人。此外,一人难成霸,故而霸凌者通常为“合伙做案”。如题所述,校园霸凌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和老师的不作为。这个道理其实很容易明白,我将在下文进行详细阐述:
校园霸凌的存在彰显了校园管理的缺失。上文已有提及,霸凌者通常为多人,这说明了学校对学生打架斗殴、拉帮结派,勾结社会青年等行为没有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即学校对校园暴力的惩治力度不够严厉,往往是充当协调者角色,治标不治本。另一方面,一些有权势、家庭富裕的学生在违反校规校纪后,与校方沟通成为了“关系户”,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而变本加厉,肆无忌惮。这种情况,校方必须应有坚定的立场,顾忌学校声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校园霸凌的存在也彰显了教师教学管理的不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教育道德观念,应当放在第一位,亦即是成才先成人。一个合格的老师,除了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当有崇高的教育情怀,把自己所习得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实际的教学生活中。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关怀,因此才能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班集体。尽管要做到尽善尽美并不容易,但也绝不能够纵容破坏班级团结的行为,助长不良风气。
通常,被霸凌者成绩并不优异,或是受歧视,性格内向,较少受老师关注。为什么霸凌者会专门欺负这类学生呢?这是因为成绩优异者一般人际关系好,受老师喜欢,霸凌者担心其会向老师或学校打报告而不敢妄行。由于身份的差别,霸凌者心理上也都是害怕老师的,但是霸凌行为通常具有隐蔽性,不易发觉。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对班级内的“弱者”给予更多的关注,无论是在成绩上还是生活上,帮他们树立信心,使这些学生感到被关注,当受到他人伤害时,能够勇敢揭发。对于喜欢欺负他人的学生,也要及时沟通,引导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我国,从小到大的教育都告诉学生应当遵守道德规范,所以我们的教育培养了许多的乖孩子,然而当他们受到他人伤害或是不公正对待时,却感到迷茫;甚至是走上社会后,遭遇了欺诈打击,走投无路时,才想到可以寻求法律的帮助。是的,我们还有法律,然而倘若是没有法律意识,毋宁说是权利意识,法律也只是一纸空文。法律意识从何而来?从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从孩童教育伊始。捍卫个人的权利和尊严,敢于说真话,敢于对不良现象说不,这既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前提,也是我们社会进步的基础。
除此之外,家庭影响也是造成霸凌现象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今天的父母有三种不当类型:一种是过度溺爱孩子,对孩子言听计从,唯恐照顾不周,养成其唯我独尊的心理,受不得一丁点委屈,成为校园霸凌的隐患;一种是忙于工作,疏于看管,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能及时制止纠正,导致其误入歧途;第三种则是家庭矛盾,乃至于家庭暴力,导致孩子意识受到偏差,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产生易怒情绪和攻击性行为。这三种类型的父母皆是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
霸凌者即是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社会是残酷的,竞争就会有淘汰。初高中升学时的孩子,到了毕业时,人数就少了一部分,或是违反了学校纪律,或是其他原因中途辍学,其中就包括许多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过早的就进入到了劳动力市场,四处打工,或是成为流水线员工,或是进入餐饮服务业,只能从事体力型、收入低的工作,早婚早育,面对生存压力。多是如此。
除了霸凌者和被霸凌者,还有协助者、附和者和局外者。校园霸凌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校教管的缺失,也有家庭环境的因素,或是受到网络暴力的误导等等。当你遇到不公正对待,或是遇到社会恶性事件时,请勇敢站出来发声,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正如诗人约翰•多恩所说,“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当今社会,家教和托管现象成风,教育的责任到底应该谁来承担?希望本文可以引起读者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反思,可在留言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