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天看到五哥发了在鼎湖一家卖老家梧州河粉的早餐店吃扣肉粉的朋友圈,瞬间勾起了我对老家河粉的怀念。这周末我回了鼎湖,早早起床喷了半瓶发胶好好“梳妆打扮一番”,顺着我哥给我发的定位,打算重温一下家乡的味道,款款“赴约”。
事实证明,出了家乡,你是真的很难找回所谓家乡味道的。因为你感受中的家乡有可能只是那个小县城甚至乡下,而不见得是那个更大行政范围的梧州市。而河粉这个东西,不说两广地区有明显区别,哪怕是我老家县城跟乡下也会有专属不一样的家乡味道。
而这次寻味家乡早餐行显然是跟大多数网恋奔现的下场一般见光死的。之所以跟预期落差有点大,一方面是食材还是有本质区别,另一方面是跟很多美食到了当地一样,做了一定本土化迎合的改变。而这家店虽然挂着“梧州”字眼,但是主打的产品已经变成了名气更大更能代表广西特色的螺蛳粉。
广西虽然嗦粉出名,十里八乡有各种各样的粉,什么南宁老友粉、玉林牛巴粉、桂林米粉、梧州河粉等等,但是论知名度,在螺蛳粉面前它们确实都是弟弟。所以一家如果在外经营的广西粉店,为了更好地生存,也不得不臣服于螺蛳粉这个IP的热度。
我盲猜很多有情怀的老板有时候也很烦这样的营销,心想我不过是想专心认真做点我自己的东西,为什么要昧着良心捆绑营销?!
但是大哥,恰饭就要追流量追IP追热点。
你看巴以冲突以来我泽连斯基为了维持自己乌克兰的热度都死皮赖脸要蹭去以色列呢。要不是被内塔尼亚胡“好言婉拒”,我感觉小泽能过去了之后赖着不走直到“爸爸”打钱……
说回河粉。
我们心目中除了一种叫家乡的味道之外,其实还有一种叫童年的味道。我印象中最好吃的炒河粉,是在小学一二年级上学路上路过的一个小集市里,一位爷爷早上路边支一个摊炒出来的味道。
对爷爷模样的记忆已经宛如我长相般混沌了,但他和蔼的感觉还是深入我心。早上六点出头,冬天的时候甚至天才蒙蒙亮,走向学校的路上散落着三三两两的小学生。爷爷锅铲翻炒的声音和锅里扑鼻的香味让他的摊上总会围着不少嗷嗷待哺的孩子。再也不会有的五毛钱一份的炒河粉里总会有很多的豆芽,河粉是又宽又薄,不像潮汕的粿条那样细粗。大火翻炒过后的河粉金黄油亮,带着豆芽的香气,哪怕在寒冷的早晨,也能带来迎面扑鼻的温暖。
我爸妈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在佛山这个国家发展最前沿的珠三角工业城市之一的地方,吸引了太多像我爸妈这样来自贫困地区且急需谋生的朴素农民。
一座座工厂轰轰隆隆热火朝天,在世纪之交推动着中国工业化大步向前。
那时候最开心的时刻之一,就是三班倒的爸爸,上完晚班凌晨四点下班回来后,某个实在无法早起为我煮而在桌上留下一张五毛钱的票子给我的早晨。起床的闹钟到点叫醒自己后,迷糊中感知到房间外格外安静甚至还隐约传来父亲房间的鼾声时,能瞬间清醒,感觉一天都是开心的。
朝阳的第一缕阳光还没撒到这个小镇,一手提着打包的塑料袋一手筷子夹着锅气满满的河粉的我们。
幸福洋溢了整条通往学校的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