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交接与利益集团的更替,没人会告诉你的天道与人道交织的历史底层逻辑
人终有一死,汉元帝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想着换继承人,因为太子刘骜小时候不错,喜爱儒家经典,宽厚、博学、谨慎,可是后来却爱饮酒,喜欢享乐,元帝认为他没有能力。而另一位皇子山阳王刘康有才干,他的母亲傅昭仪又受到宠爱,元帝因此常有意改封刘康为太子。后来快病死的时候也是只让傅昭仪和她的儿子山阳王刘康在病床前侍奉。这时候作为元帝最亲密的大臣之一的史丹,瞅了个机会单独规劝,又是磕头又是流泪,说:“刘骜以嫡长子的身份,被封作太子,已十多年了,他的尊号家喻户晓,天下无不归心,愿做他的臣子。我见山阳王刘康一向得到陛下的宠爱,如今道路上纷纷传言,既为国家也有个人考虑,认为太子的地位不稳。如果是这样,三公、九卿及其以下高级官员,必然以死相争,拒绝接受这样的诏令。我请求陛下先赐我死,作为群臣的表率。”元帝也很无奈,只好作罢了。
我们好好想一想,这里有个很关键的东西在里面:为什么元帝换不了太子,仅仅是因为他的仁慈吗?显然不是的。说白了,皇帝就是个孤家寡人,他的统治需要统治集团去实施,皇帝只是作为统治集团的代表而存在,统治集团它也是有自己的利益存在的。太子对应着皇后,皇后又有一大帮她的娘家人,偏偏她这娘家人口众多,势力庞大,有代表性的就是皇后她大哥王凤了,她们家往祖上数好多代也都是贵族,真是应了那么一句话,流水的皇帝,铁打的世家。所以,皇帝也不是想干嘛干嘛的,选继承人和买彩票差不多,买定之后不是想换就换的,人小时候是那个样,长大了谁也不知道会是个啥样,很容易就选到一个废物。时间一长,很多人都要依附于太子谋求自己的政治利益了,这就是“名”的威力,有“名”就有了让人依附的理由。换太子就是剥夺这一大批人的利益,搞不好就得政局不稳,你不按套路出牌,就别怪别人也不按套路出牌。太子小时候还爱学习,后来不爱学习了,大概也是知道自己的地位比较稳固吧,还是有点小聪明的。就怕这种有点小聪明的,卖起家业来一点都不含糊。
再看看汉成帝继位之后发生了什么。石显失去了汉元帝这个靠山,被调离中枢要职,调任长信中太仆,失势了还不算完,被大臣们清算,党羽皆被罢官,奴才这一党算是完蛋了。丞相匡衡也被人攻击。又封舅父诸吏、光禄大夫、关内侯王崇为安成侯;赐舅父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为关内侯,全都是无功而封侯。前面说的陈汤纵横几千公里,出生入死灭掉郅支单于也才封了个关内侯,真是朝中有人好做官了。后来夏四月,黄雾四起,遮天盖日,有人上奏说这是上天示警,无功封侯的人太多了。时任大将军的王凤闻奏恐惧,上书请求退休,辞去官职。成帝不准,下诏慰留。后来又撤销中书宦官,规定尚书定员为五人。
再来分析一下,汉朝皇帝统治整个国家,一个人肯定管理不过来,所以就得有一层一层的官僚机构,权力集中在皇帝,但是这些机构必然需要各自行使一部分的皇帝权力。皇帝占据了大势,这个大势就是名,所谓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心在于皇帝,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人们相信皇帝就是天下之主。同时这种相信是有物质基础的,人们的心思总是朴素现实的,这就是皇帝要负责让大家都能好好地生活,包括抵抗外部的入侵、打击犯罪分子、救助灾难、维护各种秩序等,大众也为此付出税赋、劳役等的种种代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皇帝和最多数的底层民众的利益是一致的,都希望这种底层民众能够忍受的平衡保持住。但是呢,关键就在于皇帝一个人管不过来,所以他就要依靠官僚体系,这个官僚体系在它本来的规定上,就是为了执行皇权,代表皇帝的利益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众的利益,但是人心逐利,他们总是想方设法的去追逐自己的利益,所以皇帝的职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管好这些官僚。
皇帝管理这些大的势力靠什么呢,如果皇帝是个工作狂,那就自己费尽心力去管理,如果皇帝贪图享乐,啥也不愿干,并且这种一般是个大概率事件,那就要去搞平衡。一般会有这么几种平衡方式:找一个谁都恨的大贪官,这个大贪官只需要对皇帝负责就好,因为皇帝是要换的,所以贪官也长不了。比如汉元帝搞的太监石显,石显就是家奴,没有什么根基,但是权力大,人都恨,为什么人都恨呢,他的权力大了别人的权力相应就小了,养不出来个篡权的大臣。但是汉成帝直接用他舅,把姥姥家的人提拔了一遍。这就危险了,因为在国人的认知中,姥姥家毕竟不是自己一姓的一家,那是属于亲戚的范畴。在夺权时当然要用,掌权以后再依靠就有问题了。宦官再怎么昏庸,都是家奴,一点权力都不给,相当于自废一半武功。除了这两大派系,还有一部分就是不得势的世家,包括皇帝的奶奶一脉、其他的老牌或新兴的世家等,当然也有那些忠君爱民的好官。皇帝最根本的就是要在这些势力之间搞好平衡。有一句话说的好,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所以说不能让某一个势力有了太大的权力。同时,我们发现,一个王朝灭亡后,皇帝的下场都不会太好,而大臣呢,基本上还是可以当他的大臣,多的是见风使舵、到处压注的人,趋利避害,也无可厚非。
所以,这些官僚在本质上没有和国家命运绑在一起的觉悟,皇帝过于依赖某一方,必然导致统治不稳。汉成帝就是过于依赖他姥姥家一帮人,把其他的势力自己都给打压了,他打压的不是其他势力,实际上都是自己的权力。再回到汉成帝的成长道路上,从开始的好学到后来的好玩,如果把人心想得再险恶一点,这里面有没有他舅舅的谋划,真的就很难说了。
古代皇帝都称自己为天子,圣旨上都有个奉天承运如何如何。那么究竟什么是天?什么是天道?首先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那就是白天的时候有星星吗?答案当然是有的。中国的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大家不用管这个对不对,只需要管人信不信,要树立这样的观点,就是对不对是一回事,信不信是另一回事,并且信不信往往比对不对更重要,当然不是说不对的也是好的,不对的当然是不好的。以前总听见这么一个观点,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先不管这些人这么认为有什么考虑,单单这么说那就是完全错误的,他也不是个纯粹的中国人。中国人啥都信?啥都不信?不是的,中国人信的不是具体的某个东西,中国人信的是“道理”。拆开来说就是“天道之理”,不了解这一点你就看不懂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这是古代中国发展的哲学基础。
中国古人观天观了个啥?大致是这样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自转是绕着一个看不见的轴转的,这个轴呢往北指向了一颗明亮的星星,那就是北极星,也叫紫微,被当作帝星,因为它是在中间不动的,旁边的北斗七星围着它转,并且一个季节指向一个方向。皇帝自诩为天子。“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明清故宫名曰紫禁城,紫就是紫微的意思,禁呢就是禁止普通老百姓靠近的意思,高高在上,把自己区别于普通人。后来的河图洛书就是描述的这种规律,也可能是这种天文运转的规律恰好遵循了河图洛书,这里面包含的道理就发源了中国的文化。河图洛书的正确性在这里不作研究,反正大家都用。河洛的后天图有个顺逆的问题,以地球为基点观察各星系,俯视皆右旋,仰视皆左旋。所以顺天而行是左旋,逆天而行是右旋,顺生逆死,左旋主生。左旋会是这样的: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右旋一周,而土又克水。
天道的运转很容易让人想到动物世界,也就是食物链羊吃草、狼吃羊之类的,套用到人类社会就是统治者就要剥削劳苦大众。很多人奉这个为圭皋,很多自媒体也鼓吹这个东西,把自己往所谓的狼性方面发展。而右旋也就是逆天道是什么样的呢?就是水被土克、土被木克、木被金克、金被火克、火被水克、水被土克。没有人喜欢被克,也就是被管制,但是人类社会毕竟不是动物世界,“食色性也”说的是人的天性,而不是人性,人性应当是“克己复礼”,也就是管住自己,利益他人,而不是只知道一味的索取、圈钱。当自己管不住自己的时候就需要外部的力量来约束,就好比汉朝的那些大臣,皇帝就是要约束他们,所以皇帝行的不应该是天道,而应该是人道。当天道的力量过大,人道的力量不行的时候,离灭亡也就不远了。所以,历史是由人性的光辉照亮的,不是那些多么有权势、多么能盘剥的人谱写的,而这些照亮历史长河的人,是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