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化邦,乳名任柱,安徽蒙城坛城集小任庄人。幼年时父母双亡,由叔父任乾抚养长大,出身异常贫困。
任化邦少年时拜师练习武艺,练就一身好功夫,尤善骑射,骁勇过人。清咸丰元年(1851年),与叔父任乾在家乡结捻聚义。年轻的任化邦心雄胆大,为人机警,武艺高强 ,在蒙城一带的捻子中有一定威望。
咸丰七年(1857年),任化邦随18路捻军盟主张乐行渡淮河南征,为蓝旗主将。任化邦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声名鹊起。
咸丰九年(1859年),清直隶提督傅振邦率军赴安徽攻捻,蒙城坛城集小任庄一带惨遭清军洗劫,捻军蓝旗首领任乾战死,蓝旗部众悉归任乾侄任化邦节制、指挥,曾经的“精神小伙”任化邦从此独当一面,实力逐渐强大。
同治二年(1863年)1月,在清军的严厉镇压下,捻军屡屡失利,陷入低潮,任化邦与张宗禹各自率部出安徽,在清军力量薄弱的鄂、豫、陕三省交界处活动。
在捻党、清军、太平军之间摇摆不定、屡降屡叛的苗沛霖团练势力被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击败覆灭后,任化邦趁机捕杀苗沛霖侄儿苗天庆,兼并其部众,声势愈发浩大。随后,他被太平天国封为鲁王。
同治三年(1864年)7月,天京被清军攻破,太平天国灭亡。之前张乐行已经殉难,任化邦、张宗禹等共推远征西北的太平天国旧将、遵王赖文光为首领。
同治四年(1865年),捻军分为东、西两支,赖文光、任化邦合统东捻军。赖文光用太平军的战术与军制训练、整编东捻军,使其军事素质与战斗力得以迅速提升,尤其善于流动作战与长途奔袭。当年年初,脱胎换骨的东捻军在河南鲁山(今属平顶山市)设伏,重创凶猛善战的僧格林沁部满蒙骑兵,歼敌无数。
鲁山之战后,东捻军骑兵用其最擅长的流动作战战术,在河南、山东、江苏北部往来驱弛,引诱僧格林沁部尾随其后,紧追不舍,疲于奔命。
高楼寨之战东捻军团灭僧格林沁部,击毙僧王,任化邦有项羽之勇 ,被人赞誉为捻军“活霸王”
同治四年(1865年)5月18日 ,僧格林沁骑兵部队被捻军游骑引进山东曹州(今菏泽)高楼寨伏击圈,陷入重围,激战中,任化邦身先士卒,率先冲入满蒙骑兵群中大砍大杀,僧格林沁躲进一片高粱地中,被捻童张皮绠发现后挺枪刺死,总兵陈国瑞身中数弹侥幸逃脱,清军中最精锐的科尔沁、察哈尔骑兵死的死、降的降,几乎全军覆灭,任化邦、赖文光率东捻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
是役,任化邦有勇有谋,作战时一马当先,悍勇无比,人们将他与楚霸王项羽相提并论,称其为“军中活霸王”。
尹隆河之战击溃淮军名将刘铭传部, 捻军霸王果然名不虚传
高楼寨之战后,东捻军在山东、河南、湖北等省流动作战,与奉命顶替僧王剿捻湘、淮军周旋。同治五年(1866年)在湖北安陆府(今钟祥市) 尹隆河战役中,任化邦指挥东捻军击溃淮军名将刘铭传部,使素称能战的“铭军”损失惨重,久久未能恢复。
之后,为了分散清军力量,东捻军时分时合,分兵时则为南北两军,南军由赖文光率领,北军首领是任化邦。两军相互配合,相互呼应,接连冲破曾国藩苦心设置的防堵工事,使其剿捻无功,怏怏而退。
赣榆之战中被叛徒潘贵升打黑枪身亡,东捻军全军覆没
当年6月,东捻南、北军再次会合,旋即进入山东,被李鸿章构筑的长墙工事围困于北有黄河、南有六塘河,西靠大运河,东依胶莱河的一片形如牛角的狭窄地区里,捻军左冲右突,始终无法攻破长墙,溃围而出。
11月9日,捻军与淮军在江苏赣榆爆发大战,任化邦以项羽破釜沉舟的气势,率军猛冲猛打,善庆部清军率先崩溃,刘铭传的铭军残部也抵挡不住,眼看就要彻底覆灭了,这时早已被清军暗中收买的叛徒潘贵升在任化邦身后打黑枪,子弹击穿化邦后腰肋, 登时坠马而死。化邦被叛徒刺死,捻军群龙无首,先胜后败,所部由任化邦之弟任三应代领。
在任化邦被叛徒刺死后的第45天,东捻军在山东寿光的弥河遭湘淮军围攻,全军覆没,又过了12天,突围至江苏扬州的东捻领袖赖文光被清军擒获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