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于正德八年十月下旬到滁州任太仆寺少卿,正德九年四月升任南都鸿胪寺卿,两个职务本身都是清闲岗位,又是南都的,王阳明的公务并不多,但王阳明的教学、论学、题记作文的活动却非常繁忙,桃李盈朝野遍天下,其学术地位已经得到现实确认,俨然儒学宗师气象。
王阳明从小体弱,再经杖笞、贬谪蛮荒之地,生活比较艰苦,回到两京以后,生活条件虽然大为改善,但日夜沉浸于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董玘自认为王阳明有北归的想法,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正德十年(1515年)四月,正值朝廷考察百官,王阳明于是上疏,自称工作不称职,应在淘汰之列,希望罢归故里,休养身体。明武宗不准。
参与官员考察的监察御史方凤(字时鸣,号改亭,昆山人)上书推荐王阳明、病休中的翰林院修撰吕柟和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魏校三人为翰林学士,明武宗均不予理睬。
国子监祭酒吴一鹏调任南都太常寺卿,侍御史杨琠(字景瑞,揭阳人)推荐王阳明接任南都国子监祭酒,但吏部没给答复,直接任命鲁铎接任吴一鹏。
杨琠,是陈白沙的弟子,与徐爱同年进士,与王门交好。杨琠家教有方,曾作《庭训录》,他让儿子杨思元持《庭训录》到南京拜王阳明为师,王阳明作《庭训录序》。
王阳明认为《庭训录》庶几有古人之意,他在序文中写道,传统教子无非养性情之德,教日用伦常。如今却以文辞为功,以机械为智,以巧利为能,以浮夸为美。所以人心益坏,风俗日媮。
后来,杨琠告病归,以“谨”字作书斋名,王阳明为作《谨斋说》。
王阳明在《谨斋说》中明确提出:“君子之学,心学也。”
心学之心即性,性即天。只有圣人纯乎天理,可以不治学,其他人天性都不完善,必须治学以存心,即求其放心,也就是谨守其心而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都是谨守本心的功夫功。
王阳明说:“谨则存,存则明;明则其察之也精,其存之也一……虽尧、舜、文王之圣,然且兢兢业业,而况于学者乎!”
但是士儒论学,抛弃本心而向外求索,所以支离决裂,与圣学越来越远。
杨思元离开南京回揭阳前,王阳明作《书杨思元卷》,告诫杨思元说,你强干精明、机警敏捷,但强干精明容易矜高,亢而不能下;机警敏捷容易流于浅陋,浮而不能实。医治这些毛病,唯有“谦默”一途。谦则虚,虚则能容,受而不溢,德斯聚矣;默则慎,慎则能密,积而愈坚,诚斯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