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反思式写作行动探究——以汉教专业为例 》研究过程性资料
今天是学习《论语》的第三节课,老师将《学而》篇中,上节课没讲到的孔子的名言讲完了。
1、我学到了哪些知识点,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详细展示,标明出处)
出处:《学而》篇的第八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
第十一章: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第八章,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主要内容包括严于律己,庄重威严,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孔子在《学而》篇中主要论述的就是培养像君子一样的人,以上四条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
第十一章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将“孝”字具体化了。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这样的孝是愚孝。然而,现在我们要继承的是前一代人正确、合理、积极的思想,摒弃那些错误、荒谬、消极的思想,这样才只是孝的一部分。
2、我是怎样用它的?
我要学习孔子所说的君子的品性,前几天还因为心情浮躁而没做到严于律己和过而能改。如今已经在慢慢向好的方面发展,要从他律转变为自律,犯了错误要敢于承认,并及时改正。就像在做完一套题以后,有错的地方要及时复习并加强记忆,否则下次还会接着错;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怕自己说的不对,就怕说错了还和别人杠,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之前就好像一个杠精,经过我自己的改正,现在已经好多了,凡事要多看,多做,少说话。
3、关于孔子提到的“孝”有什么不同的见解?
在中国古代,女人被三从四德的品德束缚着,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直到中国解放以后这种思想才慢慢淡化。同样,现在大众理解的“孝”和孔子当时所提到的“孝”是不一样的,现在认为“孝”就是尽心奉养、尊敬和顺从父母,是对尊亲敬老等善德的通称。时代一直在发展,我们的思想也一直在变化,但是一直都是在摒弃不好的思想,去遵从、适合并且正确的思想来为当下的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