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之前,我们可以是一个“点”,社会用硬技能的标准来衡量我们。35岁之后,我们必须从一个“点”扩展成一张“网”,社会用软技能的标准来衡量我们:有多少正向影响力?能组织多少人共赴协作?你担心过你的35岁之后的余生吗?
阿兰荐书推荐语:第一次接触《软技能》这本书,就被封皮显眼的红色大字“软技能:让你不过时、不贬值、不消失”吸引了。这本书是由30位大咖共同编写的一本“说明书”。
比如,我最崇拜的吴军老师,他认为:选择大于努力,要有判断事情是否该做的能力,往往软技能比硬技能更重要。(第2封信)比如,宁向东教授认为,学会专注,守住自己的基本盘更重要,顺境时,做加法;逆境时,做减法。人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丢掉自己的基本盘;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第8封信)
于是,在我自己建立的微信读书群里,开启了共读。从此篇起,我会和大家分享共读群书友们的内容总结。
书友君妍整理:
《软技能》阅读之后,的确觉得是本实用性极高的书籍。无论在职业生涯还是个人生活中,都能够激发你的积极性和动力,促进个人成长。还能够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积极心态。对我启发最大的观点是:“软技能”更不是“本事不够,用态度来凑”,不是“用情商替代智商”,不是“用人际关系回避正面竞争”,甚至不是和硬技能并列的另一种技能。而想要提升“软技能”的前提,是把硬技能夯实-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专业人士,在此基础上提升软技能才有意义。一个人的能力可用三种尺度来衡量:技能、资源和影响。技能,是一个“点”,越多越好;资源,是一个“盘”,越结构化越好;影响,是一种“力”,越可持续越好。你看,人一生的成长,就是从追求自身的“技能点”,到维护空间中的“资源盘”,再到延续时间中的“影响力”。软技能和硬技能的区别?简单地说,硬技能是一种操控世界的能力,它的处理对象是“物”;软技能是一种影响他人的能力,它的处理对象是“人”。软技能,以人为起点,也以人为终点。人,既是软技能的手段,也是软技能的目的。在软技能世界里,没有什么技巧,秘诀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