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一、【教材分析】:
通过第1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蚕卵。3年级的学生除了蚕卵一定还见过不少动物的卵。最熟悉的应该是鸡卵,也就是鸡蛋。此外,鹌鹑卵(鹌鹑蛋)、鸭卵(鸭蛋)等许多鸟类的卵大部分学生都不陌生。不少学生还见过蛇卵、乌龟卵、青蛙卵、鱼卵等,但是学生对卵的熟悉更多的是来自它们是人类的食物。对于“动物的卵多种多样,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动物为什么要产卵,它对动物自身来说有什么意义?”这样一些问题,学生可能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更没有仔细研究过。
卵是动物生命历程的第一个发育阶段,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使种族得以延续的。自然界中动物的卵多种多样,从另一个侧面印证着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本课基于第1课学生对蚕卵的认识,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认识更多动物的卵。通过观察鸡卵(鸡蛋)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推测鸡卵各部分的作用,帮助学生构建卵的结构模型,进一步理解卵中孕育着新生命,卵内有可供新生命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的结构,学习用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认识世界。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最为熟悉的应该是鸡卵,也就是鸡蛋。此外鹤鹑的卵(鹌鹑蛋)、鸭卵(鸭蛋)等许多鸟类的卵大部分学生都不陌生。但是他们对卵的认知大多停留在食物上。对于动物的卵多种多样,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动物为什么要产卵,它对动物自身来说有什么意义……学生可能从没有思考过,更没有研究过。
三、【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出示蚕的图片,提问:蚕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生:以卵繁殖后代(预设)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是用卵繁殖后代的?
生:鸡、鸭、乌龟、蜗牛……
自然界里,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的,不同动物的卵一样吗?动物的卵里都有些什么呢?
(二)、探究
活动一:观察比较不同动物的卵并分类
图片出示蛇卵、青蛙卵、乌龟卵、鹌鹑卵、鸡卵、鱼卵,观察比较:这些卵的外部和蚕卵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生:颜色、大小、软硬等方面的不同(预设)。和蚕卵相比,蛇卵、乌龟卵、鹌鹑卵、鸡蛋外面有硬壳。相同点:动物的卵基本上都是近圆形。
各种动物的卵有很多不同之处,就像自然界的生物具有多样性。同时,不同动物的卵也有一些相同点。
你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给这些动物的卵进行分类吗?
生:根据大小分类,软硬分类。
根据软硬来分,实际上就是根据卵外有无硬壳来分。有硬壳:蛇卵、乌龟卵、鹌鹑卵、鸡卵;无硬壳:青蛙卵、鱼卵、蚕卵。
活动二:观察卵的内部结构
卵能孵化出新生命,那么动物的卵里都有些什么结构呢?
出示鸡蛋:鸡蛋是我们熟悉的动物卵,你知道它里面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活动:画一画鸡蛋的内部结构,完成活动手册中“我印象中的鸡蛋内部结构”画图。
简单展示两位学生的画图作品。
鸡蛋内部到底是什么样?最好的办法是我们亲自观察一下。
活动三:观察熟鸡蛋内部结构。
四人小组,剥开鸡蛋外壳,再纵向切开鸡蛋,观察并记录鸡蛋内部结构,完成画图。同时,教师投影呈现纵向切开的熟鸡蛋(带壳)。
学生交流:鸡蛋的结构有气室、卵白、卵黄、卵壳、(还有卵壳膜)。
活动四:观察生鸡蛋内部结构
小组观察:打开一颗生鸡蛋,放入培养皿中,观察(可借助放大镜)。
与熟鸡蛋比较,我们还能发现鸡蛋里有什么?
生:卵黄上有一个小白点,还有白色的带状物等。(预设)
教师规范科学词汇:卵黄上的小白点是胚盘,小鸡就是由胚盘中的受精卵发育来的。白色的带状物是固定卵黄的系带。我们还发现卵黄上包裹着一层卵黄膜。
学生补充完善自己的鸡蛋内部结构图,并进行标注。(卵壳膜、系带、卵黄膜了解即可)。
(三)、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及测验,考查学生对蚕卵基本特征(形状、大小、颜色)、孵化条件(温度、湿度、光照等)以及蚕宝宝初期生活习性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提问“蚕卵刚产下时是什么颜色?”“蚕卵孵化一般需要什么样的温度条件?”
观察学生在观察蚕卵和为蚕宝宝准备生活环境的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能否正确使用放大镜细致观察蚕卵,是否规范地准备蚕宝宝的“家”,如选用合适容器、铺放桑叶、处理盒盖通气等操作。
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协作中的参与度。观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发言,能否倾听他人意见,在小组活动中承担相应角色并与小组成员有效合作。
设置一些与蚕宝宝饲养相关的实际问题,如 “如果蚕卵长时间不孵化,可能是什么原因?”观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提问:鸡蛋的这些结构对孕育新生命分别有什么作用?
交流研讨:卵壳具有保护鸡蛋的作用,卵白具有保护、提供水分和营养的作用,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充足营养物质、胚盘发育成小鸡、气室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板书设计】:
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一、不同动物的卵,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
二、分类:有无硬壳
三、内部结构与功能
四、教学反思: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动物的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不仅包括对不同动物繁殖方式的理解,也包括对动物卵的形态、大小、颜色等外观特征的观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对动物卵的功能和作用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首先,学生们在观察动物卵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不仅仔细观察了鸡蛋、鸭蛋、鸟蛋等常见动物的卵,还主动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为什么动物卵的形状各异,动物的卵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等。这表明学生们已经进入到了科学探究的状态,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一环。
其次,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动物卵的构造和功能。他们通过模拟孵化鸡蛋的过程,亲身体验了卵的孵化过程,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对动物的繁殖过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同时,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如温度、湿度等因素对孵化过程的影响等,这些问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锻炼了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在观察动物卵时过于关注外观,而忽视了卵内部的构造和功能;还有些学生对于某些动物卵的特性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鼓励学生们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收获颇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也将鼓励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为他们的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