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实际上是我们的大脑思考不明白,其实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经历过,大脑没有这样的记忆,也没有这样的潜意识,因此,凭空而想构建一个空中楼阁,是非常不现实的。
别人所想要传达的信息,是通过别人双手的实践,双脚的丈量,身体所感受的寒霜暑热,以及一切感官所获得的感受,进而,大脑通过思考混同所有的感受,有时候用嘴通过声音表达出来,有时候用手通过符号表达出来,或者说是用文字表达出来。
我们必须用同样的感官来经历同样的事情,这样我们的大脑对这样的事情就能够理解,能够感同身受,进而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只有具体到实际的行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大脑才能够真真切切的明白,而不是去构建一个空中楼阁。我们的大脑之所以会感觉到累,一方面可能是长时间的工作,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我们再让我们的大脑去相信他本来并不相信的事情,这个时候大脑要从无到有去构建整个模型整个体系,所以会感觉非常的累。
这跟我们有时候看书会感觉非常累,是同一个道理。书中构建了另一个世界,可能与现实的世界并不一样,如果我们喜欢这样的世界,其实是我们能够理解这样的世界,才有了我们的喜欢,这个时候我们看这样的书并不会觉得非常的累,因为我们轻而易举的就可以在自己的大脑当中构建出这个世界的模型。但是当我们无法构建出来这样的模型,或者在构建这样的模型时感觉非常的困难,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感觉非常的累,同时我们也很难去看懂。
为什么有一些人比较容易构建这样的模型,而有一些人难以构建这样的模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兴趣,所以他们构建模型的类别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构建模型也是不同的,比如小的时候,我们可能喜欢童话,长大了我们可能会更喜欢社科。
这种兴趣或者说这种喜好,或者说这种构建模型的能力,是因为我们受到环境的影响,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对某一方面建立起来能够理解的模型。
有一些人会说这是一种天赋,当然并不排除天赋的可能,但是更多的是在我们小的时候,耳濡目染的现象,或者说是我们所观察到的内容迁移默化的在对我们产生着影响。
比如在家里面,父母是某一方面的专家,那么孩子在耳濡目染的过程当中,对某一方面就会了解的更多,所得到的结果就是,很容易构建这样的一个模型。但这并不是说,一个人一定会喜欢父母所喜欢的内容,因为他们不单单受到父母的影响,他们会去读书,受到更为宽广的影响,这就导致了有一些人喜欢子承父业,有一些人并不喜欢,因为他天天见,觉得非常的平常,并没有激发他的好奇。
我们所有的感受其实是我们大脑的思考所得,大脑的思考所得来自于我们感官所传递的感受。我们的感官有眼,鼻,口,耳,手,脚,身。
在我们接受别人所传达的信息的时候,之所以看不懂,是因为我们没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经历,而并不是说我们不够聪明。所以伟大的哲人会告诉我们,不要去关注人生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当中,既来之,则安之,热爱自己身边的一切。最为经典的一句话就是:“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浪费。”
所以以后我们在看书而看不懂的时候,或者不明白别人所传达的信息的时候,我们不要只关注于信息本身,而去关注对方怎样得到这些信息的这一个过程,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过程看获得信息的来龙去脉,这就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些信息,同时如果我们能够参与到实践当中,那么我们会更加透彻的理解这些信息。
同样的,当我们在教导小孩子的时候,不要只告诉他结论,你只告诉他一些大道理是完全没用的,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执行,因为他根本不了解整个过程。所以最好的教育并不是讲大道理,而是身体力行。这就是为什么《道德经》里面会说:“行不言之教。”
因为我们用身体力行来教育小孩子的时候,小孩子就可以看到整个过程,如果他们感兴趣或者比较好奇,因此跟着一起做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能够非常透彻的理解我们所讲述的道理,在这个时候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去讲道理,他自然就明白这件事情应该如何去做。所以最好的教育并不是说教,而是引导,引导并不是空洞的,而是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一举一动深入到实践当中,动手去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