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一则女生遭校园霸凌的视频在网上流传,现场包括被殴打的女生一共有7人,1人拍摄视频,其余视5人轮流对女生进行掌掴、脚踢、拿棍子抽打等暴力行为,甚至在女生被踹倒在地后,霸凌者仍然拽着女孩的头发用力掌掴,更令人发指的是,在实施完暴力行为后,这些霸凌者没有一丝悔意和愧疚,嚣张地威胁被霸凌的女孩“如果敢报警你就死定了”。
据网上信息了解,此次霸凌发生在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黄坑清新三小附近的天台上,且涉事成员都是未成年人,具体是不是黄坑清新三小的学生,有待考证。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2023年3月13日,海南临高县13岁女孩遭校园霸凌,被限制自由长达5天;”“2023年6月19日,广东广宁一身穿校服女孩在厕所里被人拽头发、扇脸;”等恶性事件频频登上热搜。
校园霸凌不仅会影响受害者的身心健康,还容易影响他们的学业和人际关系,通常在群体中发生,带有恶意的攻击性,通过言语或者身体上的伤害,摧残受害者的自尊心。
被霸凌者内心的感受是非常痛苦和复杂的。在遭受霸凌的过程中,孩子变得怯懦、敏感自卑,叠加性的心理创伤使他们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情绪,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更大。他们可能会感到害怕、孤独、沮丧、愤怒、无助、自卑、自责和绝望等不同的情绪和心理反应。
具体来说:
1、焦虑和恐惧:被霸凌者可能会感到害怕和恐惧,因为他们可能面临着身体或心理上的威胁,随时担心下一刻就会遭到霸凌,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应对。害怕、紧张的情绪也会让被欺凌者在学校里坐立难安,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出现厌学恐学、成绩下降等问题。
2、沮丧和无助:被霸凌者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无助,萌发孤独和被排斥的感觉,在面对长期且绝对劣势的霸凌面前,他们可能已经尝试了各种方式来应对,但都没有成功,这让他们感到无助。
3、孤独和自闭:被霸凌的孩子在心理层面还是行为层面都较难调整自己,容易在人际关系方面陷入僵局,难与他人吐露自己的困境,他们可能失去了朋友和支同学的支持,陷入自闭、抑郁的状态。
4、自卑和自责:被欺凌过的孩子在社交中会变得胆怯,他们不自主地把自己放在低位,在长期的压抑环境中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认为是自己外貌不够出众,学识能力不够优秀,又或许是自己的某些缺陷导致自己被欺负。
5、愤怒和仇恨:被霸凌者可能会感到愤怒和仇恨,因为他们感到被不公正地对待了,也许认为霸凌者应该为他们所做的事情付出代价,或者达到泄愤、拾起自尊的目的,有部分孩子会转而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成为施暴者。
6、羞耻和绝望:被霸凌者可能会感到羞耻和尴尬,因为他们可能会在公共场合受到侮辱或羞辱,导致他们感到不舒服和不自在。同时,被霸凌者可能会感到绝望和无望,因为他们可能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霸凌,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也没有什么人可以帮助自己,感觉生活毫无希望。
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霸凌:
1、青少年层面:
a、从欺凌者的角度看,他们渴望在霸凌的过程中寻求“地位”和“自我价值”,塑造一种尊者的心态,得到他人的重视和欢呼,满足自己的好胜心和攀比心。
这一过程中,如何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寻求真正有意义的人生路径就尤为重要。
b、从被欺凌者的角度来说,他们大多性格内向、敏感,身材偏胖或者偏瘦,身体有残疾或者家境贫寒,除此,反抗能力较弱、自我保护意识较差,让他们陷入校园霸凌的泥沼中。
在霸凌事件中,学会维护自己权益,必要的时候向他人求助,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时刻告诫自己“我的优点、缺点、特点,都不应该成为别人的笑点”。
c、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大部分人在面对霸凌事件是都是无措的,无法正确应对突如其来的暴力,当他人的生命安全陷入困境需要帮助时,在确保自己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向受害者伸出援手,对施暴者起到一定震慑作用。
沉默不是中立,而是一种选择,切勿往自己成为霸凌事件的推手。
谨记:霸凌不分大小,再小的事,也当回事。不做霸凌者,不当受害者,也不要做冷漠的旁观者。
2、学校层面
智育与德育需同步进行,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课程,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反校园欺凌培训等,对学生作出正确引导,强化对尊重生命、同情弱者、遵纪守法的价值建设; 建立专门的校园欺凌援助组织,在面对学生求助时给与安慰、支持和建议,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
3、家长层面作为家长,不能够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加强孩子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培养孩子的处事能力与应对能力,将依法守法的价值观运用到生活中; 家长应该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文明有礼、勤俭节约、同情友善,避免让孩子有样学样; 此外,家长应该多陪伴孩子,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发现异常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采取理性的应对措施。
说在最后:
真正能治愈那些痛苦的,是源源不断的善意和陪伴,正如韩剧《黑暗荣耀》中受害女生准备跳江自尽时,奶奶说“江水太冷了,我们等春天在离开吧”,站在对方的角度提供情绪价值,远比说教有意义得多。
每个人生来纯粹,希望在爱与鼓励中御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