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笑话让人捧腹。
一位年轻人问道禅师:“我志向高洁,出淤泥而不染,却无法容纳这个污秽的世界。”禅师拿出一个袋子让年轻人把屋子里的垃圾装进去,年轻人很快就装满了,禅师又拿出一个袋子。年轻人恍然大悟:“您是说只要有足够宽广的胸怀,就能容纳这个世界?”禅师摇摇头,指着袋子说:“装,你继续装。”
装,俨然成为每个人的刚需,现实生活中没有多少人能真正摆脱这个“装”字。
我到现在还记得小学时发生的一件事。那是刚刚考完一次区里安排的考试,末了,老师上课讲解,每讲解完一道题,老师都要了解班里的对错情况,简单地讲就是答对的举手,答错的瞪眼。我老是不举手,老师急眼了,走到我面前凶我,叱我,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他这样做并不是我平时多优秀,而是他是我邻居,两家一直通好,好的就像一家人一样。他过分的关注我好像是负有监护人的义务,因此看到别人乌压压地举手而我缩手缩脚一副倒霉样子,当然急了。结果几天后成绩一公布,我确实考砸了,只有四十多分,可我是班里第一名。
可知,装,不但渗透在我们血液里经脉里,而且是胎里病,从小就有。
1
你也许要问,人为什么要装?丑的要装成美的,穷酸的要装成富饶的,小气的要装成大方的,无知的要装成多识的,外行的要装成内行的,老土要装成优雅的……等等,不一而足。
对于上面的种种情形,我们并不陌生,也许我们天天就扮演这样的角色,上演类似的剧情。无非是虚荣心作祟摆了,无伤大雅,你也许会这样认为。
没错,是虚荣心在作怪,但这不是本质。本质是你想通过良好的表现让别人对你有正面的评价,而你通过这些评价来给自己画像,也就是说,如何评价自己,你是求人而不是反求诸己。
“吾日三省吾身”,古人的话言犹在耳。
那么,为了取悦自己,把自己塑造的更完美,我们需要更好的车子,更漂亮的衣物,更精致的妆容,更多虚假的头衔,更完美的朋友圈图片,当然,更少不了人人讨厌人人爱用的美图秀秀,这一切的一切,都力图在别人面前塑造一个完美的自己,最终这个讨来的好评价原路返回,自己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可是,这样虚幻的偏离自己真实价值的自己能持久吗?显然不行,最坚强的泡沫终究是泡沫,尽管它五彩缤纷。
2
那么如何摆脱这种“装”呢?要摆脱它不容易,因为它根深蒂固见风就长。那么,在这里我不讲什么大道理,既然人类是经济动物,我就用利益来考量。
首先,装,只能装一时不能装一世。装之前,你得殚精竭虑,考虑如何装得好装得像,装得高档大气有档次,还得随时防备不懂事的人戳穿你,让你下不了台。
嗯,你装功了得,演出完美谢幕,人前鲜衣怒马,转背你就会空虚无聊,躺在木床上,抠着脚丫,脑中一片虚无。更让你措手不及的是,你不会次次成功,总有露馅的时候,到时华服一脱,原先的粗衣麻布都没法遮体,裸露肉身,更让人难堪,这是何苦来?
其次,我们并不能通过“装”来提升自己的真实价值。
我们先熟悉一个原理:均值回归。指的是无论是低于或高于真实价值的状态,都有向真实回归的趋势,其回归趋势的强度就类似于弹簧,偏离中心越远,回归强度越大。
也就是说,当你“装”得越狠的时候,你出糗或栽跟头的可能性越大。
只有当我们深刻认识到“装”无益于提升自己的真实价值时,我们才最终放弃装。道理本来就是这样,与其费时费力去装(还有被戳穿破产的危险),还不如踏踏实实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来得实在和安全。
你愿意用纸包着火穿过火药库,还是愿意用匣子装着凸透镜穿过火药库?
相反,我们经常说,真正有钱的人才低调,真正有才华的人才朴素,这是另外一种装,只是这种装不伤人害己,反而有时给人一种惊喜和意外。当然,到了一定境界,不会刻意去装了,所谓真源无味,真水无香,可以率性而为了。
总之,不装,是认清自己的开始,也是认知升级的表现,在前行的路上,你少了一块绊脚石,多了一块垫脚石。
3
其实,我写这篇文章的动力和灵感来源于蔡垒磊先生的《认知突围》这本书。通读此书,很多人会有所不适,很多东西被他揭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针刺刀刮,不留情面。他就像皇帝新衣里说话的小孩,直言不讳,刀刀见血又无可辩驳,我在心里直说:给人性留点情面,给人情留点情面,给人类留点情面。可他那管这些,一路劈波斩浪,留下碎花无数。唉,这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