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第六章,后半章提出了一些更为具体的实用方法。
一、思想活动
当你遇到被抢劫的危险,情感、思想、肉体的反应都迅如闪电,它们似乎是同时发生的,但思想应该还是最快的。因为事情必须首先印在人的脑海里才行。你必须识别眼下的事态,初步估计一下,然后你才会害怕。在小说中,我们往往要把这个过程用慢镜头呈现出来,一步一步地捕捉到人物对于那种经验有什么感觉(真相)。
要怎么样才能让人物自己把脑海里的事情坦白出来呢?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了两段文字来进行对比说明。不过老实说,那种时时进行自我剖析的文风颇显油腻,倒并非是我所喜爱的。
例:老天爷,哈利叔叔来了。怎么没有人事先通知我一声呢!该死,他朝我这儿来了。
“嗨,哈利叔叔。你好吗?”( 粗体文字是作者后来加上用以表现人物思想的。)
然而我觉得,到底欢不欢迎这位哈利叔叔,不用加上自己内心所感也可以让读者感知啊!一句冷淡的问候,一个不屑的眼神,或者一副皮笑肉不笑的神态,又或者故作热情的招呼姿势,都可以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活动。
二、有关思想活动的一些思考
隐秘生活是主人公不可告人的隐私。
这种私密的想法可能非常有揭示作用,因为我们很少能够精确地说出自己脑子里的想法和内心的感受。人物在想什么?他在说什么?他在做什么?三者的关系是塑造人物性格的关键因素。
更难的是,作者提到思想活动还有另外一个层次。即人物自己也不想面对的自己。比如做了亏心事,又或者是尴尬的往事。因此,人物会和自己的思想产生斗争,这亦是一种冲突的表现。
从一些优秀的作品中,主要人物们通过自己开口说话来体现思想活动,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他们。不过感觉现在看的很多小说,已经不太注重这些了。它们靠着曲折的情节和有趣的对话吸引读者,而内心的思想往往不再是要重点表达的对象。
相对来说,纯文学小说往往更加注重人物的思想内涵,而动作小说、探险小说往往不太注重人物的思想活动。
三、情感与思想的关联
怎样描写愤怒?——“他感觉很愤怒!”VS ——“这个狗杂种,只要一有机会,哪怕只有一次机会,我要把那支枪夺过来,然后把他打个稀巴烂。”
“恐惧”这种情感又怎么样?一般人会有什么恐惧呢?比如遇到劫匪——“他的心开始怦怦直跳。”VS ——“噢,我不要死。我还没有准备好,我还不能死。我的老婆孩子该怎么办!谁来照顾他们的生活呢?”
从作者列举的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前面的一句话过于笼统抽象,而后面是用一大串内心的思想活动来表现恐怖感。人在危急时刻,可能会竭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但更可能无法保持清醒状态。作者列出了一份特殊情况时大脑会做出的反应的清单,我整理了一下简化如下。
1.关联割裂:思考某种完全不相关的事情,以便保护自己,以免悲情伤身。例如:假如我死了,我就再也吃不上大龙虾了。
2.否认危险:这是可行的。例如:他只是想要我的钱,并不想要我的命。
3.面对现实:这是否认的对立面。例如:他只是要钱。你不要傻事。如果你看到了他的脸,能认出他来,那么他非得把你的脑袋打开了花不可。
4.讨价还价:求饶,祈祷,祈求上帝。例如:神啊,求你救我一命,把我从这种困境中拯救出来吧。我发誓,我以后永远不再拈花惹草了。你如何祈祷以及祈祷什么,能够表现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5.替代效应:啊,这全怪你自己。你明知道这儿不安全。瞧瞧,这下你遭殃了吧!他会打死你,你真是活该。
6.正面思考:对我来说这个方法是好的。它让我更加坚强。尼采“不能把我摧毁的东西只会让我变得更加坚强。”这是一种顽强拼搏的意志。
7.提问质询:为什么这件事情正在发生?这意味着什么?我该怎么办?我怎样才能摆脱这个困境?
8.谋略策划:在危机中,许多思想活动都是下面这样的:如何才能不受任何伤害地(往往是指心理上的伤害)安全逃脱。比如说:假如他把枪对准我的头我该怎么办?
在我们真正用肢体实施行动之前,许多行动(谋划进攻对方或者谋划自我防御)都已经在我们内心世界里发生过了。
很明显,作者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如何摸索清楚人物的内心思想及情感。
四、担心、害怕、希望
提问:人物的担心、害怕、希望分别是什么?
这个直接又简单易行的办法,能帮助你发现人物内心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事情。设想故事中的背景设定,假想人物的担心、害怕和希望,要怎么做才能解决问题?哪怕是荒诞的幻想,都能从中看出人物的性格。
五、有多少情感?
一个人能产生多少种情感?我们可以把想到的情感拿到书中人物身上去尝试一下,想像他们开心的样子或者愤怒的样子,又或者悲伤……
六、一点点温情
当两个人争吵的时候,你只能感受到他们的愤怒,却无法得知更多,因为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吵。这种时候,必须要详细描写出之所以会让他们争吵的背景,才能让读者产生共情。即别忘记写出起因和经过,好让读者跟着书中人物一起愤怒、一起恐惧。
七、不可抗拒的力量
例:《救了一只老鼠》新闻稿
一位路人救了只过街老鼠。摄像师跟在他后面追问:“你为什么要那样做?”那个路人停了下来。他脸上流露出了些许羞怯不安的表情。“我不知道。”他说,“我自己也曾像那样担惊受怕过。”
为什么要救一只老鼠?一个携带疾病的有害动物,一个偷盗和欺骗的文化象征,为什么会有人在乎一只老鼠的死活呢?
他们在乎。因为那个救老鼠一命的人说“我自己也曾像那样担心受怕过”这句话的时候,他们也“像那样担心受怕过”。他,还有他们,全都变成了老鼠的化身。他们都产生了身份认同。 在这里起作用的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即认同感。
究其根源在于我们人类的脆弱性或易受攻击性。老鼠的脆弱性引起我们的认同。这种认同感和敏感性有着深刻的关联。它是一种把全人类团结起来的东西,它使我们不得不情不自禁地与弱者产生认同感。
用在书里,就像当下超级流行的爽文一样,起头时主人公大多境况糟糕,家境贫穷又或者地位低下,这样就能获得大量普通人身份的读者的身份认同感。所以,小说里的人物设定最好也要是来自大众中的弱势群体。
八、熟悉的事物
写你熟悉的事物吗?不。写你可以想象的东西。写你能够搞明白的事物。
我们都是人,往往拥有相同的情感和需要,但生活的磨砺会把人们塑造成不同的模样。就“喜欢”而言,有的人喜欢赚钱,有的人喜欢关爱他人,有的人喜欢杀人。可见,连喜欢都会有善恶两种不同的表现。
如果要写杀人犯,我觉得可以想像一下你曾经最恨的那个人,大多数人应该都会有和人吵架结怨的时候吧,去想像当时的心理,再尝试夸张一些,再想想书中人物的处境,那就会比较靠近凶手的想法。
你必须记住两件事情:
第一,无论这个人的行为有多么反常,在他自己眼里这些全都是明智之举。为此,你要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中发现合乎逻辑的东西。
第二,你得问自己,什么情况会让我做出那样的行为?我的内心世界要有什么样的念头才能催迫我、驱使我做出那样的事情?解答了这些问题后,你塑造的人物就会有更高的可信度。
总体来说,第三第四段比较实用,有具体可操作性。其它几段多是说明原理,基本是我已经知道的东西,但读后也并非毫无收获,本书算是解释的比较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