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在写《苏东坡传》时候给苏找了一个反面典型,当然,就是王安石先生。作为整个宋代的激进派改革人物代表,王作为一个反面实在是太合适不过了,而且还和苏东坡有过正面的冲突。但凡电视电影里,总归是有反派有戏剧冲突才好看,历史也一样,最后正派胜利,皆大欢喜,本书的戏剧性算是把握的非常好了。
既然是个反派,当然要对他好好描述一番:
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他是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的。
自然,外表邋遢是很难说服大家说他就是一个不行的人,所以林在后面继续说道,王安石在宋神宗之前屡次谢官不做,让大家都知道他此人心高气傲,待字闺中,等到宋神宗任命其为江宁知府后,王安石才认为“他的机会终于到来”。从这里推断,这不就是个典型的阴谋家嘛。
一旦王安石就职,
就开始以大刀阔斧在政府各部门大事清楚异己。抗争之事此起彼伏,整个官场闹得乌烟瘴气。
好好一个官场,被王安石一人搅得翻天覆地,非但如此,林在书中还罗列了两党的人员名单,当权派一王安石和宋神宗为首,加上王安石的儿子,姻亲等又名之人共计12人;反对派以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范仲淹等为代表的名人共计26人。这个结论得出的实在是太简单了,一则,王安石本人心性有问题,非但外表不济,而且性格独断;二则,跟诸多后世称为大贤之人为难,势必有问题。
对于简单易得的结论,总是需要分析再三,而避免落入理所当然的全套。我们先来看看王安石为何要变法?当时的情形又是如何:
宋朝承残唐五代纷争杀戮的五十年之后,一直没有强盛起来。而且,西夏、契丹、金不断侵略中国的边境。中国与这些北方部落短期交战之后,遂订约言和,和约的条款对中国皇帝也是忍垢蒙羞的条款。
这是一个孱弱的帝国,如需强大,从现在的角度看,一需技术,二需制度。在当时的条件下,无从获得更高的技术,也没有突发的技术创新,此条不通;制度方面,从王安石的加强国家企业,推行国家贷款,其实是一条较为可行的策略,强国之道。那为什么又推行不下去呢?从上面的反对派名单可以看出,旧势力的抵制远非辞退几名官员能够解决的,这是一种根植于整个社会几百年的腐朽思想模式,动弹不得。诚如几百年之后的光绪百日新政,在那个民风已经较宋代大为开化的时代尚且无法推行,更何况在一个看上去较为安宁的大宋。王安石的失败更像是梁启超,康有为式的失败,有一位想做出改变的帝王在后面撑腰,面对者一群抵死不从的老臣,当然宋神宗时代没有慈禧,所以新政得以实行几年才被迫取消,而后者不出百日。
也许是苏东坡没有看到时代赋予的危机,因此才没有提出像王安石一样的强国之策,也有可能是他就不认为这是个危机时代,无论怎样,近200年后,在崖山,整个宋朝灭亡时,应该有人会闪过一丝后悔当初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