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有生//心灵深处的呐喊——陕北民歌《芝麻油》欣赏


心灵深处的呐喊

——陕北民歌《芝麻油》欣赏

作者//郭有生

初次听见《芝麻油》,就在我脚踏的陕北的高原上,你看那山沟沟里,一个农家女子,在菜园里唱着,那嗓音质朴,像被黄沙打磨过,每一个转折都带着土地厚重的质感。然而,就在这片质朴之中,却流出一股奇异甘洌的泉水:“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抽筋筋……”这开篇不仅是起兴,更是一场关于“滋味”的告白。我们通常用眼睛谈情,说“眉目传情”;用耳朵说爱,听“甜言蜜语”。可这首民歌里的人,他的相思,他的爱慕,却全然建构在一个由口舌与肠胃所构筑的味觉感官世界里。芝麻油是醇厚丰腴的香,白菜心是清甜脆嫩的爽,豆角则需耐心地“抽筋筋”,这动作里包含着对食物极致口感的讲究,也暗喻着爱情的香,爱情的爽,以及对待情感的耐心与细致。当一个人在心里将另一个人与这些最朴素、也最真切的滋味紧密相连时,这份感情便脱离了形而上的虚幻,它沉甸甸的,带着人间的烟火气,落在了一日三餐的实处。于是,那看似直白到有些“粗俗”的“三天不见想死个人”,才拥有了雷霆万钧的力量。它不是文人笔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典雅忧伤,而是一种源于生命本能的、焦灼的呼喊,是肠胃的空虚引发的心灵痉挛。

接着“哎呀我的三哥哥”这一声呼唤,绝非寻常的称谓。它在“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抽筋筋”的日常铺垫与“三天不见想死个人”的情感蓄势之后,如同被情感的堤坝长久阻拦的洪水,终于在一声“呼儿嗨吆”的号子中,冲决而出。这声呼唤的“后置”,是整首民歌在情感结构上最精妙的笔法,它让一次简单的思念,变成了一场层次分明、由缓至急的情感风暴。

我们可以试想,若将“三哥哥”置于句首,便成了“三哥哥呀,三天不见想死个人”,其语气虽也直白,却更像一种平铺直叙的告知,甚至带有一丝淡淡的埋怨。然而,歌词偏偏不这样做。它先让我们看见那氤氲着香气的灶台,看见那需要精心处理的豆角,让一片由生活细节织就的思念之网悄然铺开。当这具体的、琐碎的心理内蕴累积到顶峰,“三天不见”的煎熬便不再是空泛的抒情,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重量。至此,情感的洪流已蓄满,必须寻找一个倾泻的出口。

于是,“哎呀我的三哥哥”便不再是简单的称呼,而是那堤坝溃散后最汹涌的浪头。“哎呀”一词,是极致情感冲击下本能发出的呻吟与叹息,是任何华丽辞藻在真情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后,最原始的音节。“我的”二字,在此刻是一种斩钉截铁的宣告,是历经了“想死个人”的折磨后,所迸发出的强烈占有欲与亲密归属感。而“三哥哥”这个带着泥土芬芳与亲昵意味的称呼,在经历了如此漫长的铺垫后,终于被呼唤出来时,它承载的已不仅仅是思念,更是之前所有意象——那香油、菜心、豆角所代表的全部生活温度与情感寄托。

这一声后置的呐喊,因而成为了不可抑制的深情告白,又在呐喊的余韵里,化为一种缠绵的、带有归属感的倾诉。它告诉我们,最动人的情话,往往不是在开端,而是在情感燃烧得最炽烈、最无法自抑的那一刻,自然喷薄而出的那个名字。

下一段开头的起兴“骑白马,跑沙滩”一句,进入又一重境界。它犹如一道划破沉闷夜空的流星,以其明亮、洒脱的意象,将整首歌曲的情感境界瞬间提升。它不仅仅是男女情愫的简单传达,更是一曲关于爱情的自由、浪漫与无限憧憬的华彩乐章。

“骑白马”,自华夏文化深处而来,便自带一种理想化的光彩。白马,是英武侠士的坐骑,是传奇故事中才子佳人的标配,它象征着纯洁、高贵与不凡。歌中的“三哥哥”一旦骑上这匹白马,便从“要吃豆角抽筋筋”的朴实乡民,一跃而化身为少女梦中那个风华绝代的情郎。这个意象,是情感的美化与升华,是爱人为彼此镀上的一层金边。它寄托了歌唱者对于爱情最本真的想象——我所思念的,不是一个寻常的庄稼汉,而是那位身骑白马、熠熠生辉的“意中人”。

而“跑沙滩”,则是对这种浪漫情怀最富动态的铺展。沙滩,空旷、平坦、无拘无束,它不同于崎岖的山路或茂密的丛林,它是一片可以任由情感纵情驰骋的绝对空间。在这里,没有世俗的目光,没有生活的负累,只有“你”和“我”,以及我们座下这匹象征着自由的白马。这一“跑”,跑出了热恋中的酣畅淋漓,跑出了对传统束缚的无视与挣脱,跑出了对一种无拘无束、二人世界的极致向往。

“骑白马,跑沙滩”,这短短六个字,以其强烈的画面感、传奇的色彩与奔腾的节奏,将黄土高原上青年男女对爱情最炽热的渴望——那种对自由结合的向往、对浪漫情感的追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表达得淋漓尽致,动人心魄。它让这首深植于泥土的民歌,绽放出了一朵恣意而烂漫的奇花。

在中国传统的情感表达谱系中,爱情往往是“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含蓄,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谐音暗喻。然而,在陕北民歌《芝麻油》里,我们听到的却是一声声毫无预警、撕去所有文明矫饰的呐喊:“你没有婆姨呀我没有汉”!这十个字,像一块刚从黄土地里刨出的、未经打磨的夯土,粗粝,坚硬,带着最原始的生命热度,以一种近乎“野”的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这不是才子佳人后花园的私定终身,更不是文人笔下的缠绵悱恻。这是一种在严酷生存环境中淬炼出的、关于情感与生存的赤裸宣言。它彻底跳过了所有试探、暗示与羞涩的步骤,单刀直入,直奔主题。这里的“没有”,是一种共同的、赤裸的生存困境。“婆姨”和“汉”,在黄土高原的语境里,远不止是情感伴侣,更是抵御生活风雨的合伙人,是延续家族血脉的同路人,是生命得以完整和存续的根基。宣告彼此的“没有”,就等于摊开了各自生命中最核心的匮乏与最根本的需求。

因此,这句话里没有丝毫的扭捏作态,有的是一种基于现实考量的、惊人的坦诚,以及在这种坦诚之上建立起的强烈共鸣与同盟感。它背后的潜台词是:我们同样孤单,我们同样被排除在“完整”的生命秩序之外;我们是被剩下的那一个,但正因如此,我们恰恰是彼此最完美的答案。这是一种在匮乏中识别同类的敏锐,也是一种在绝望中生出勇气的果决。

这种“粗野”,正是其生命力与勇气的源泉。它不屑于用文明的脂粉来修饰本能的渴望,它让情感回归到一种类似动物求偶般的纯粹与直接,却又在人类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一种基于共同命运的深刻理解。正是这种毫不掩饰的直白,为后面那个惊天动地的比喻“咱俩捆成一嘟噜蒜”铺平了道路。捆绑需要绝对的坦诚,而这份坦诚,就在这一句“你没有婆姨呀我没有汉”的宣告中,完成了它最坚实、最震撼人心的奠基。这是生命的本能,在黄土之上发出的,最真诚、也最勇敢的求偶声。

“咱俩捆成一嘟噜蒜”,这是我所见过的,对爱情最奇崛、也最贴切的民间定义。它不言“比翼鸟”,不语“连理枝”,那些意象太美,太飘逸,是属于天空与云彩的浪漫。而“一嘟噜蒜”,是埋首于泥土的,是充满实用主义精神的,甚至带着一股黄土厚重的气味。爱情在这里,不是风花雪月的点缀,而是关乎生存的结盟。“捆”字,道出了结合的紧密、牢靠与不可分割。它意味着从此以后,两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将如同蒜瓣之间,被共同的外皮包裹,血脉相连,命运与共。这是一种基于生存智慧的共同体认知,它不追求精神的虚无缥缈,而着眼于现实的相互扶持。这便是“土里生”。

而这首情歌最震撼我的,是它的终局——“土里烂”。当所有的海誓山盟都在描绘天堂的美好、来世的虚妄时,这首民歌却以一种斩钉截铁的勇气,将爱情的归宿,指向了最终与泥土的合一,它毫不避讳生命的残酷真相。然而,在这首民歌的语境里,“土里烂”却并非绝望的哀鸣,而是一种庄严的承诺。它承诺的不是一时的欢愉,而是永恒的陪伴。哪怕生命走向终结,形态化为乌有,你我仍将交融在这片生养我们的黄土之中,不分彼此。从“土里生”到“土里烂”,完成了一个生命的闭环,也完成了一场爱情最极致的浪漫。这浪漫,因其直面死亡的坦诚,而获得了某种不朽的质地。

这“土里烂”的哲学,正是这首民歌的灵魂所在,也是它区别于一切精致、典雅的文人情诗的根本。它不追求超脱,不向往彼岸,它所有的深情与热烈,都根植于此岸,根植于脚下这片浑厚、贫瘠而又慷慨的土地。歌中那一声声“呼儿嗨哟”的村口俚语,并非无意义的叹词,它们是激情的号子,是喘息的节奏,是生命在重负下自然进发出的声响。它们是这首歌的“气口”,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粗重而旺盛的生命气息。

我常想,那个在黄土高坡上,迎着猎猎风声,唱出“咱俩捆成一嘟噜蒜,土里生来土里烂”的先民,该有着怎样一副面容?他或许皱纹纵横如沟壑,皮肤黢黑如土地,但他眼中一定燃烧着一种最原始、最本真的生命之火。他不懂得以华丽的辞藻来修饰爱,他以他全部的生活经验来理解爱、言说爱。爱是共担风雨,爱是同锅共灶,爱是生同衾死同穴。这种爱情观,剥离了一切文明的矫饰,直抵存在的核心。它是悲壮的,因为它承认并拥抱了最终的消亡;它又是昂扬的,因为它在这消亡中,确立了结合的永恒。

这首《芝麻油》,它外表粗糙,像一块刚从地里挖出的土豆,沾满了泥块,其貌不扬。然而,当你用心灵的泉水洗去它表面的泥沙,便会发现内里饱满、坚实的质地,与那沉默而巨大的能量。它不提供风雅的慰藉,它给予的,是生存的勇气。在那些被精致而空洞的情感话语包围的夜晚,我总会想起这首歌,想起那“一嘟噜蒜”的比喻,想起末尾那震撼的誓言。它提醒我,所有真挚而伟大的情感,或许从来不是向上攀附那些轻飘飘的云彩,而是向下,深深地扎根,直到最黑暗、最肥沃的泥土深处。

那歌声,从黄土高原的深处传来,穿过时间的沟壑,依旧在我这现代人的书房里回响。它告诉我,爱情的极致浪漫,或许从来不是“我爱你”,而是我与你“土里生来土里烂”。

附:陕北民歌《芝麻油》

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抽筋筋,三天不见想死个人,呼儿嗨吆,哎呀我的三哥哥。

骑白马,跑沙滩,你没有婆姨呀我没汉,咱俩捆成一嘟噜蒜,呼儿嗨哟,土里生来土里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