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章,我都以调侃的口吻谈自己的体会。但今天读第六章,我没心情调侃,可能是本章讲到道家的发源,讲到避世存活,讲到全身避险,勾起我的很多回忆。
孔子宣扬“救世”之道,“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我敬佩有加,我目前积极为教育工作做各种策划,践行各种优质教育,带动很多老师做有价值的教育行动。应该也算是“济世”行为吧。
但我常常被人抛弃,曾经几任校长,认为我不跟领导一致,一再打压我,甚至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来批评我;我也常常被人忽视,我天生善良,爱心泛滥,对别人的求助,几乎是有求必应,对发来的信息,我通常都及时热情地回复,自己却常常陷于久等对方回复而不可得的尴尬。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本来是求助于我的,却又让我一张热脸贴在冷屁股上,让我自讨没趣。我常常想,“你欲救世,世人却不需你救” 。我被冷落,陷于孤单,别人又说我想得太多。
那我是不是该学学杨朱哲学呢?“避世,欲洁我身”。学习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我也“说一语而利他人,不为也”。
杨朱哲学“轻物重生”。《吕氏春秋》说:“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践,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失去天下,也许有朝一日会重新拥有,但失去身体,则万事皆休。
《庄子》的《养生主》里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做善事不要去接近名气。做坏事不要去接近刑罚,人就可以保全生命。我一心为善,是为名吗?可我很低调啊,多次学科带头人等称号我都避而远之。我做过恶事吗?从未有过,哪怕一丁点恶。记得老婆怀孕时,亲戚送了一只鸟给老婆补充营养。我却悄悄地把它放走了,骗老婆说绳子没有绑紧。我应该属于“无近名,无近刑,缘督以为经”的人吧。是不是有点道家风骨呢?道家应该是潇洒的,不为俗事、凡人所累的。可我活的不愉快,连才熟悉我一两天的人都看出我,心事太多,想太多。
继续往下读《简史》,似乎明白了。
冯友兰在文中说“但是一个人的行为若是太好,获得美名,这也不是全生的方法。《庄子》另一篇中说:"山木自冠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间世》)一个享有有才有用的美名的人,他的命运将会和桂树、漆树一样。无用是全生的方法。善于全生的人,一定不能多为恶,但是也一定不能多为善。他一定要生活在善恶之间。他力求无用,但是到头来,无用对于他有大用。”
我就只活在“善念善行”之间,我太有用:会教书、会做生意、会写东西、会做美篇公众号、还会呱白。所以“砍我”“烧我”的人就经常有。
依冯友兰先生的说法,杨朱“避世”学说是道家第一阶段,老子“顺应世界”是道家第二阶段,庄子“超越世界”是道家第三阶段。今天我只读了第一阶段,就如此多感慨。接着读第二、第三阶段会是怎样呢?该不会也像老子一样,骑驴出关,一去不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