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朽木不可雕也!”
这句话是孔子责骂自己的学生宰我的。可以让孔子如此生气的学生,翻遍整个《论语》,恐怕也没有第二个了。
而且,从《论语》中看,但凡孔子与宰我的对话,几乎都是批评责备的口气。
宰我真的是孔子三千弟子中的差生吗?上课睡觉,调皮捣蛋,又爱和老师对着干的刺头,只会让老师头疼吗?
凡事不能只看一面。
宰我也称宰予,是“孔门十哲”之一,位列“言语科”之首。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称宰我“利口辩辞”,也就是伶牙俐齿,能言善辩。
他跟从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受孔子派遣,作为使者多次往返齐国、楚国之间。
唐开元27年,宰予被追封为“齐候”;
宋代追封为“临公”,后改称为“齐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
由此可见,宰我是个非常杰出的人才。
那么,宰我究竟是什么样的性格的人呢?我们从《论语》中对宰我的记载,来分析一下。
01.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宰予,就是宰我,大白天不学习,睡觉。孔子责备他说:“腐烂的木头不能再雕刻,已经斑驳的墙面再粉刷也没有用了。对于宰我,我还能用什么来责备他呢!”
这话骂的够狠,想必其他同学听了,也不敢在学业上太偷懒了吧!
有人辩解说,宰我大白天睡觉,是因为他身体不大好。我觉得不大可能,因为孔子接下去的这句话这样说的: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以改是。”
孔子说:“一开始我对他人,听到他的承诺就相信他能够做到;现在我对他人,听到他的承诺,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可见孔子批评的是宰我的言行不一。想必宰我在老师面前曾经夸夸其谈,如何好好学习努力精进。老师听了很欣慰。转过身去,他又偷懒睡觉去了,才会让孔子十分生气。
我们在公司,在生活中,也常见到这样的人,在别人面前总是满口答应,承诺的特别好,却根本做不到,失信于人却不以为意。
失信不仅导致人际关系的变差,阻碍家庭事业不顺,在古代还会招来麻烦甚至杀身之祸。
所以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劝人行为敏捷,言语谨慎。
02•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就立社种树之事询问宰我,宰我回答说:“夏朝用的是松树,殷朝用的是柏树,周朝用的是栗子树,意思是让老百姓战栗,害怕。”
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已经发生的事情也阻止不了。过去的事情就不追究责任了。”
孔子为什么这样说呢?
宰我的回答中,第一层意思,是希望鲁哀公继续维护周朝统治,推崇周礼,所以建议沿用栗子树。
随后加了一句:“使民战栗”,就别有深意了。
因为当时,鲁国的执政大权被季桓子等三家大夫所掌控,鲁哀公在政治上已经被架空。
宰我这样说,就是暗示鲁哀公武力夺回政权,重振朝纲。
但他说“使民战栗”,也很有可能被误解,导致鲁哀公对人民施以暴政。这就违背了孔子以仁政治国的政治方略。
孔子认为宰我的目的虽然不算错。但语言不严谨,欠考虑。“成事不就,遂事不谏”,鲁国政治局面已然成形,贸然说出那样的话,不但不能改变局势,还容易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既往不咎”。表面意思是没有责备,也隐含着责备之意。
后来宰我做齐简公的臣子,想为简公除去权臣田氏,却被田氏反杀。也极有可能与他做事、言语思虑不够周全有关。
可见即使有才华智慧,也要谨言慎行,审时度势,才可能保全自身,最终成就事业。
03•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问道:“寻仁的人,如果告诉他:井里有人掉下去了。’他是不是也会跟着跳下去救人呢?”孔子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不得仁离开,不可以为了仁把自己陷里面。可以被骗,不可以被蒙蔽。你可以骗我,但我不能上当。
君子可以救不了人离开,不可以为了救人把自己弄没了。
这段对话,宰我貌似给老师挖了个坑,“仁者”跳下去救人,就牺牲了自己;不跳下去,就有见死不救的嫌疑。
孔子跳过了这个选择,直接指出宰我对于“仁”的概念有偏差。仁者是有思辨能力的人,不等于盲目的善。
另外,这也是宰我对于“仁者”的反思,有些类似于我们现在对于“好人”的概念的思考。
把原本是父母留给自己的财产给了兄弟姐妹,他是好人。
为了父母,放弃外地大好前途,回来在家照顾老人,他是好人。
多年省吃俭用,只为救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他是好人。
……
“好人”就等于是吃亏,等于是牺牲自己吗?
孔子给予的回答是,“仁德”是需要明辨和智慧的,而不是盲目的付出。所以才能“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
这段对话,显示了宰我的小狡黠。而且敢于挑战老师的权威,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这种精神在今天是值得提倡的。
04•写在最后
从上述故事可以看出,宰我非常聪明,爱说大话,有时讲话不过脑子,有点小任性,时常顶撞老师,不是颜回那样的听话懂事又好学的好学生,但他也有自己对知识的深度思考,敢质疑,不盲从,这也是他在众多学生中表现出的难得的优点。
孔子和宰我这对互怼的师生,内心也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
孔子曾说过:“以言取人,失于宰予” 如果用言语来看人的话,那就错失了宰我了。可见孔子对宰我的赞赏与肯定。
孔子死后,面对众人对孔子的质疑,宰我坚定地站出来说:“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孔子的“有教无类”,在这里也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