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是一月,
还在上学的小伙伴们应该已经买好了过年回家的机票。
学生们的上学期结束了。
过去一年教育格局发生了不少震荡,
无论是逐步升温的对于鸡娃的讨论,
还是后半年正式开启的“双减”政策,
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有增无减。
在当下这个教育行业前景充满未知的时期,
人们更需要向内探索自己对于孩子教育,甚至是自我教育的诉求是什么。
我们想通过教育培养出怎样的孩子?
教育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意味着什么?
今天喜圆想跟大家讨论的是,有关教育的思考。
消失的可能性
家里的妹妹被安排数个兴趣爱好班时,曾经替她觉得累。芭蕾马术网球,油画钢琴大提琴她都学过,科目类的更是不用提了。
当时觉得为什么孩子家长会给报那么多班啊?定下一两样就够了呀。
但现在想想,孩子身上未来的潜力,这种“不确定性”也许才是最让人觉得想要投资的地方。
对于迈入社会的成人来说,大家大多发现,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都会或已经触及到了某种天花板,接下来的一切改变只可能在孩子身上发生。费劲千辛万苦让孩子吸收各种可能性,或许至少意味着,她们的孩子有资格站在某条虚构的起跑线上。
去神话化
在鸡娃的热潮中,我们看到过无数被人推着走的家长。像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前排有人站了起来,后面的人就不得不也站起来才看得到画面。
也许家长们要面对的是,自己是普通人,孩子也可能是个普通人。我们现在的教育本末倒置的地方在于,单一的分数化评分忽略了很多未来面对生活需要的素质教育,同时也给成功的教育下了很窄的定义。
肯尼迪在当总统前,志得意满。他父亲提醒他道,我把我们家的资源用在一个卡车司机的孩子身上,他一样会当总统。肯迪尼家族是美国十大豪门贵族之一。
当下的教育氛围似乎过分强调了个人努力。教育在每个孩子身上的作用只是他日后踏上社会能否有所作为的一个因素,并不能是全部。
鸡娃,还是鸡自己?
成年人自己努力可以叫鸡自己。有些成年人不但鸡自己也鸡娃,但更多的是只鸡娃而自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家长。
鸡自己与鸡孩子的差别在于,成年人自己努力,回报逻辑是线性的,收益周期是可以预见的。加班了可以挣加班费,做副业可以马上有额外收入。
但鸡娃的收益周期很长且充满了不确定性。孩子一路成长中,不管是孩子自身的变化还是环境的变数都太大了,你永远不知道现在投在孩子身上的钱未来还会不会回本。
鸡娃不一定会让他们成才,但大概率会让他们失去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
鸡自己也不一定会暴富,但至少比起期待孩子,自己手上可以掌握的实力与底气是更足了,不是么?
今日小问:
你对教育是怎样理解的?
你怎么看待教育方面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