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发挥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教育主阵地作用,大力实施“夯基育苗”工程,坚定不移开展“四心”教育,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贯穿学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定不移地把学校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
一、坚持大思政课“育心”。坚持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新时代思政课堂重要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红色教育结合起来,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开学第一课”,确保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师生心灵深处,激励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心”。把建设校园文化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抓手,在各中小学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历史文化长廊等,建设青少年思政教育中心,打造红领巾阅读广场、微型党史馆等,常态化开设太极扇、特色手工制作、中华经典诵读、石头画、武术操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各族师生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坚持赓续红色血脉“铸心”。坚持发扬革命传统,坚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老区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在中小学组织开展“发扬长征精神、重走长征路”研学行实践活动,集中观看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庆祝活动盛况及《红色记忆》《同心》等历史纪录片,组织师生到当地烈士陵园集中扫墓,现场聆听烈士的革命故事,组织排演“石榴籽”经典课本剧、开展“石榴籽”励志故事会,组织国旗、党旗故事演讲比赛,培育“红色小小讲解员”,把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用红色基因串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心结,各族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更加牢固。
四、坚持互学互帮互助“同心”。依托少先队、共青团等组织,积极组织广大师生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开展正容、正言、正行、正心、正人“五正”教育,开展文艺汇演、红歌演唱、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等联谊活动,让大家在才艺展示中交往、在相互学习中交流、在团结拼搏中交融,引导教育广大师生深刻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