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优秀的老师 也叫不醒装睡的学生
大概每个班级里,都有这样的学生。
上课从来不好好听——
身子歪斜,两眼放空,傻愣愣地不知道在想什么。
经常忘带东西,或者带错、丢了,每天就背着个轻飘飘的书包来学校。
作业都是“交白卷”——
脸皮薄一点的就借同学作业抄,脸皮厚一点的直接交个空本子上来。
课桌上乱七八糟,想找东西都无从下手。
学习成绩永远挂车尾——
试卷100分满分,他们回回考个位数,哪怕多蒙几道选择题都不至于这样。
自己对此得意洋洋,还嫌老师多管闲事,誓要将“摆烂”进行到底。
老师叫不醒的,永远是那些装睡的学生。
该教的知识都教了,该讲的道理都讲了,老师对学生已经竭尽所能,倾囊相授。
剩下的,只能看学生自己能不能吸收,会不会醒悟,愿不愿学好。
孔老夫子曾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如果孩子自甘变成朽木,成为粪土,那么恐怕连孔圣人,都没办法教好。
当年,读私塾的鲁迅迟到了,被老师狠狠骂了一顿。
他就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
如今,上学的孩子迟到了,被老师罚站半节课。不反思自己的过错,还向家长告状,导而家长也因此不满。
不配合 让老师和学生成了两条平行线
不想学好的学生,任凭老师使尽浑身解数,说尽万千教诲,都不会学好。
再负责的老师
也敌不过不配合的家长
学生不学好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是家长不作为,导致孩子不配合。
有个老师遇到过这样的家长和学生。
一个才上二年级的学生,每逢周一就不来学校。
问他的家长,他的家长说,因为孩子没写周末作业。
更离谱的是,家长还要求老师不要跟孩子要作业。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规。
学校的校规、教师的教诲奏效的前提,是家长和学生都能配合。
然而现实是:越来越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站到了老师的“对立面”。
家长无条件包庇孩子,纵容孩子的不良习惯与行为。
孩子得到家长的“撑腰”,更不服老师的管教,甚至挑战学校的权威。
作家明珠絮语说过:“最差的家校关系是互相敌视。”
孩子成绩退步了,家长都没过问原因,全部归结于老师;
孩子在学校磕磕碰碰了,家长都没了解过程,直接找媒体曝光;
孩子受到惩罚了,家长一顶「侮辱学生」的帽子直接盖到老师头上……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若家长从来不配合老师的教育,孩子又怎么会配合老师的教学?
若家长自己都舍不得管教孩子,老师又怎么敢真真正正地管教?
家长怎么对待老师和学校,孩子就会怎么对待老师和学校。
不配合 让老师和家长孩子成了敌对关系
没有信任的家长,只会加大老师教育学生的难度,耽误孩子的教育。
教育如果单靠老师
那就太耽误孩子了
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学生不听课又不写作业,老师批评学生,有人反驳: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孩子上课玩手机,老师没收了手机并告知家长,家长抱怨: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一句话,真的被误解了。
首先,“教好”是十分模糊的概念。
老师教出的学生考第一但人品不过关,不算“教好”;
老师教出的学生成绩平平但自立自强,不算“没教好”。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批驳这一观点: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听到学生不好、成绩不良是我们工作不好的结果,会感到难过的。”
“难教的儿童总是会有的,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他们。”
老师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记的纸。
要想在这张纸上画出美丽的画,不是不可能,只是无法保证百分百的成功。
因此,李镇西校长曾经严肃驳斥:
“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达十二分的崇敬;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达十二分的鄙夷。”
老师给不了学生的东西,太多了。
给不了学生良好的习惯、读书的兴趣、优良的品德、坚强的意志力、成长的幸福感等等。
这些,都需要家长给孩子从小培养。
教育不单单是学校老师的责任!
更需要家长乃至社会的配合!
师生配合、家校配合 ,才是教育的康庄大道
前教育部长陈宝生说过:
“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也就是说,家庭教育的质量,关系着学校教育的成败。
家长尊重和理解老师,孩子就能“亲其师,信其道”。
家长配合和支持老师,孩子就能从学校教育中受益。
还是那一句话:
“家长和老师肩并肩站在一起,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横一竖合在一起,给孩子十倍的力量,帮他去成长。”
孩子请这样做:
自觉主动学习,懂得学习是一种责任,培养上进拼搏精神。
尊重配合老师,认真地完成学习任务,牢记老师谆谆教诲。
及时求助大人,调整心理和学习状态,更积极地投入学习。
家长请这样做:
不去溺爱护短,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马上进行管教修正;
放下心中偏见,就事论事与老师交流,避免发生矛盾冲突;
家长信任老师,互相配合教育好孩子,是最该做好的事情。
在教育这一链条上,孩子、家长和老师必须肩并肩,心连心。
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配合,让教育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