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事件让我想到的

胡鑫宇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警方的通报,在喧嚣的网络中渐渐远去。

一个少年的“离奇”失踪,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有同情声、有质疑声、有谩骂声,更多的是用来博人眼球,吸引流量的各种阴谋论。

可是,引发我思考的却是他选择离开的背后原因。

学业压力大,新环境难以适应,抑郁症。

“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

记得我读高中时,学校也有学生因成绩不好,压力大,半夜跑到操场焚烧了所有书籍,然后楼上纵身一跃。

这让我注意到身边还在上学的孩子,特别是正在读中学的表弟表妹。

听说晚上做作业常到凌晨,假期还要上各种补习班,哪怕是国庆和春节也是作业如山,而稍有闲暇,又深陷网络游戏,少与外界交流。

我问他们,为啥这么多作业?

答曰,七八科,每一科老师只要布置一张试卷作业,那就是七八张了,何况一般还不止。

问他们的父母,能不能不去上培训班?

答曰,别的孩子都去上了,我们不去都不行,又怕孩子成绩掉队。没有手机有时怕联系,而且还有安排网课。

孩子们和父母都无可奈何。

究其众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父母对“教育”的重视。天下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如今的时代发展中,父母深知教育对子女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似乎唯有“知识改变命运”。

学校教绩的指标压力。什么是好学校?好的班级?优秀教师?怎么样评上重点学校?主要还是通过升学率来体现。很多学校每年中考高考后都会张榜体现学校的优秀。而这些指标分派到下来,老师只能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填鸭式教学大概就是最流行的一种。

国家推行素质教育,但回归社会,实际最看中看重的还是应试教育下那一本本好大学的学历学位证书。致使很多学校和家长又不得不以分数论英雄。

父母对子女心理健康的疏忽。家长重视孩子的成绩,也越来越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但在心理层面,却很容易忽视,特别是父母忙于工作,农村的留守儿童更为甚之。

等等。

这是个涉及到学校及家庭教育、人才培养及评价、心理健康等综合的社会问题。这里需要政府、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我们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愿不再上演这种悲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