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好比是一场老天安排的竞技游戏,初始装备没得选,啥时候出局也没得选,唯一自己能说了有点儿算的,就是中间这一段体验的部分。经历即人生!
冬天的棉袄,夏天的雪糕,无疑是能给人带来美好体验的,但如果身无分文,食不果腹,那美好的感觉便不值一提!我的妈妈就是从那样缺衣少食的年代过来的,她的心里,被深深地烙上了"我不值得"的烙印。她觉得拥有美好的体验并不重要,甚至潜意识里就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美好。所以往往是钱花出去了,买到的不是美好的体验,而是痛苦的经历。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城郊,进城的机会相对比较多一些。小孩子想进城,无非就是贪吃贪玩,贪图那份美好的经历。记得老中医院,那时候应该还叫做宜城医院,门口有个馄饨摊,那里的小馄饨,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就像是《西游记》里的人生果一般的存在!偶尔,妈妈也会买上一碗满足我的口舌之欲。我记不得那时候是多少钱一碗了,只记得一碗是十个。吃之前,妈妈要嘱咐我心里要默数有几个,我不知道她这样做,是恐惧别人少给了呢,还是在训练我数数?!那时候的我,就像二师兄,见了馄饨就忘了娘,等娘问我吃到了几只时,我说没数。娘就会恼:"痴长白大"!我不记得那时候我有多大,只记得我坐在小摊长凳上,低着头,看着自己悬在空中的两只脚,互想嫌弃地推搡着……
感觉这四个字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一直以自己长得高为耻。高中时数学成绩不太好,而小个子的闺蜜同学数学较好,我一度归责为是自己痴长白大,大脑离心脏的距离太远,供血不足而造成的。后来读大学,不用学数学了,觉得自己好像也没有那么笨嘛!现在渐渐明白了,每个孩子都不同,天赋自然也不一样。如果他是条鱼,那就应该把他放水里,这叫如鱼得水。如果他是只鹰,就该把他放归天空,这叫鹰击长空!我们到底是鱼呢?还是鹰呢?这是个问题!
其实我妈也并不是那种抠抠搜搜,爱钱如命的女人,她对别人还是比较大方的,只是自己省。由于内心的那份缺钱的恐惧,使她在花每一分钱的时候,都要为这件事添加一点痛苦的佐料。
小时候妈妈带我去吃席,小孩子不懂,会挑自己喜欢的吃。每当这时,我妈就会用脚在桌子底下操控我,一会儿踢我一下,不断地打断我,示意我要拣贵的、值钱的、平时家里买不上的吃!我现在能懂了,这其实也是爱,她希望我吃平时没有机会吃到的好东西。可她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东西呢?我认为,应该是能给人带来美好体验的东西,而非东西本身。
小时候最讨厌我妈陪我去买衣服。我那个年龄,永远都是衣服最难买的年龄,大人的太大,小孩的又太小,原因是我长了一个与年龄不匹配的身高。腿又太长,按腰围买裤腿太短,按裤腿买腰围又太大……总而言之,是我长得不合标准,所以让她决择困难。长大后我才明白,选择困难的原因,是她想花最少的钱,完成帮我买衣服这件事。至于那件衣服是不是孩子想要的,穿着好不好看开不开心,孩子的感受不重要!削足适履,伤的是脚。鞋重要?还是脚重要?
因为被无数次这样伤过,所以我跟我妈亲不起来。我也好羡慕那种可以无话不谈,手挽手逛街的母女,但我很努力也做不到!我头脑很清楚地知道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妈妈更爱我的,我也要好好爱她孝顺她。但我的孝敬只会停留在物质上,给她买想要的东西,但与她待一起,听她说话,心里就会莫名地烦躁。那是因为小时候跟她在一起,就是那份感觉,那份熟悉的不美好的感觉。
我从小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勤劳懂事,体谅父母,承担了许多本不属于孩子该承担的责任。记忆中的妈妈,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很烦躁的,为了不给她添麻烦,我不敢表达需求。有一次学校拍照,每人可以与自己的生肖图片合影,一元钱,我害怕看到妈妈那张嫌麻烦的脸,回家就没说。那天,小朋友都排着队出去拍照了,全班就剩下三个人,一个是我,还有两个是弱智。学校合唱团去乡里汇演,定制了白衬衫蓝长裤,可精神了。可是在去的路上,我坐在高年级学生的自行车后座上,下坡太快了没稳住,一下摔了个人仰车翻,我的新衣裤全摔了破洞。当时摔得有多疼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心疼,第一次穿就弄破了,回家还不敢说。小孩的想法真有意思,觉得衣服比人还重要,但又是谁,让他们有这种感受的呢?高年级的时候,有的同学已经开始订牛奶了,妈妈说我长得高不需要,再吃要撑破天了。所以大课间,分牛奶的时候,我趴在桌上假装睡觉……我第一次来大姨妈,妈妈没在家,是我自己学着记忆中看到的阿姨、姐姐她们处理的方式处理的;那时候没有足够的衣服穿,会拣旧,我穿过堂哥的旧滑雪衫。
这些痛苦的成长的经历,绝对跟钱有关,但好像又不全是因为钱。照理说,我们今天的物质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那个时候的呀,但为什么还会陷在那些小事中拧巴内耗呢?到现在为止,对于孩子的需求,我的本能反应还是会拒绝,哪怕一件很小很小的事,第一反应就是不会痛痛快快地给。学习以后才知道,因为我曾经没有得到过,人给不出自己没有的东西。
之前我对金钱的匮乏感,也许就来源于这里。不过还好,我还不算是极度匮乏的那种人,所以在我的选择中,不会因为仅仅考虑钱而忘了整体和全局。这块可能得益于我的爸爸。
记得每年年初一,我爸会斥"巨资"带我们去人民剧院看电影,那时候十元一张的电影票已经算很奢侈了,但现在看来,那十元钱带来的快乐,带来的那种"我值得"的感觉,却是价值连城的!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个场景,爸爸带我去一个小超市,他站在门口,搓着大手对我说:"丫头,你进去选,爸爸来付钱!" 其实我知道我爸没什么钱,所以我很识趣地只选了一点点。但就那份宠溺的感觉,让我觉得很有底气!孩子的力量感,来源于这里……
在生命这场游戏中,钱是为经历服务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从不后悔追随自动自发泡课的原因吧!
我值得拥有幸福的人生,掐头去尾,这一段我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