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本书后给出评价或评分应该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但常常会有人觉得评价不符合书籍的价值,或高或低。我发现有时大家给一本书的评价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给一本书评价,首当其冲的就是评价其实际价值。文学作品看其文学性,看其表达的思想是否深邃,看其语言文字是否优美,看其架构是否完整;学术作品看其逻辑性,看其科学性;历史作品看其有没有尊重史料,看其有没有重主观而忽视客观理性……
这点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不过做到的程度会因为评价者的知识水平和自身素养而有所不同。但一个人的阅读素养随着阅读量和阅读经典数量的增加会逐渐增强,所以同是一本书,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会给出不一样的评价。
再者影响评价的因素就是是否对现在的生活产生影响。像是一本看起来烂到爆的鸡汤书,但它就是可以以蛮横无理的方式对你起到安慰的作用——至少在一段时间内,那这本书也值得给一个好评——至少在一段时间内。
还有影响评价的因素是书本需要实践才能给出更客观的评价。对与成长类如《认知觉醒》,理财类如《纳瓦尔宝典》这类书,自不必说,它好不好,不在于它说得是不是天花乱坠,而是实践起来有没有用。还有一种,就是自身和书本经历的重叠程度。比如《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当我还没有开始学习跑步时,我看这本书的前面一小部分就觉得无聊透顶,提不起兴趣来,但当我开始跑步,才发现我在长跑中遇到的问题和感想,早已被人细致深入地写出,当我看到这样的文字,我十分感动。
最后我觉得的是,评价一本书还要看它对你触动程度。《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都是一个作者写的,当时的我还没有能力做出像样的文学评价,但我仍会给予更高的评价给《灿烂千阳》而非《追风筝的人》。原因也很简单,女性主角的经历使我更能共情与感动。
或许有人会对经典作品或大众较好的作品不敢给过低评价,但我想说,看不懂就是看不懂啊,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就算在若干年后才发现这些作品确实是好,可以给予你温暖与安慰等,但那也是那个未来智慧增长做出的自己做出的评价了,关现在的我什么事呢?不如坦率点,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在实践和眼界逐渐增加和开阔的人生里,总会回应这次对与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