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环节:悟君子之道
李白、刘禹锡和苏轼的君子之道是怎样的呢?如果命运再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结合三位作者的背景,谈一谈他们的选择。
李白的人生选择:
42岁的李白,被皇帝征召,供奉翰林。
他的主要工作有:
皇帝游宴白莲池时,他作《白莲池序》;
皇帝于宫中行乐时,他作《宫中行乐词》;
皇帝于赏名花时,他只填写个《清平调》而已。
李白在宫中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可是这不是他的初心,他不想在朝中舞文弄墨地过一辈子,他也是有政治理想的,他的政治理想是要“使天下大定,四海归一”的。所以李白在看透了唐玄宗并不准备重用自己,在厌倦了宫中虚伪奉承的生活后,毅然选择离开。
刘禹锡的人生选择
第一次被贬谪是因为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触犯宦官和藩镇的利益。宪宗皇帝即位打击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王叔文被杀,他被贬朗州十年。
第二次贬谪是在十年后被召回长安,在回京游览玄都观时作诗得罪权贵,立即受到打击报复,被贬到更远的播州。后因柳宗元以死护友,请求“以柳易播”,以及大臣们为刘禹锡请求,改贬为连州刺史。
刘禹锡选择参加政治革新,被贬十年后终于有机会回朝,但是他没有谨言慎行,依旧敢说敢为,写了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讽刺当朝权贵,导致再次被贬,这一贬又是十几年,再次回到朝中,他还是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他的乐观豁达让他无惧一切。
苏轼的人生选择
苏东坡在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期间,因上万言书批评新法的缺陷,而触怒了执政新党,因而被罢黜为杭州通判。
杭州任职期满,朝中新党与旧党依然争执厉害。苏轼请调至密州。
宋神宗死后,哲宗继位,宣仁太后掌朝听政。宣仁太后起用曾经激烈反对过新党的司马光任宰相,并把因反对新党而被贬出去的人都召回来。苏轼因不同意将新法一概废除而得罪了旧党。结果苏轼便以与司马光论证政不合为由自请外放,做了杭州知州。
苏东坡一生经历自杭州而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又杭州、颍州、惠州、儋州等十多次贬逐与流放。
林语堂评价:苏东坡此生足迹遍中国,不像吴复古完全听自己,他是受别人的命令所驱使。
苏轼尽管屡次被贬,但是他从来没有选择退仕归隐,只要他在任一天,哪怕是再偏远的地方,也能为百姓做出一份贡献。他心系天下百姓的那份胸怀,是支撑起他通透人生的基础。
所以,不管再做几次选择,三位君子一定会义无反顾地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这样的选择就是他们的初心,也是他们所追求的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