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改革推动社会发展
改革,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改变与革新”,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通常一个改革是否能成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
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改革案例,如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管仲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他不主张用严酷的刑罚威慑百姓,因为:“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顺民心”?管仲的答案是要“从其四欲”,即:“百姓厌恶劳苦忧患,我就要使他们安逸快乐;百姓厌恶贫困低贱,我就要使他们富足显贵;百姓厌恶危险灾祸,我就要使他们生存安定;百姓厌恶灭种绝后,我就要使他们生养繁衍。”基于此,管仲提出了那句非常著名的格言:“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在齐桓公的支持下,管仲制定了“藏富于民”、“均田分力”、“对外开放”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使齐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幅跃升,成为春秋五霸首位霸主。
历史上改革失败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最著名的莫过于汉朝时期的“王莽改制”。公元8年王莽“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王莽登基后,打着恢复“周礼”的旗号,对国家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改革官制、修改地名,改革币制、允许政府发放贷款等。这些做法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既触动了豪强地主、富商大贾乃至一部分官僚的既得利益,也给广大下层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干扰,进一步激化了西汉后期以来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使他成为社会各个集团、各个阶层反抗的主要对象,成为众矢之的,造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经过这几次折腾,天下已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局面,最后走投无路的百姓只好走上了反叛的道路,并最终推翻了王莽的新政。
反观现实,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可谓世界上最成功的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哪些可以变、哪些不能变是必须要搞清楚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根本制度”绝对不能变不能改,涉及体制机制问题如教育、卫生等“基本制度”相对可以变、可以改,现阶段改革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改革也不是光靠喊喊口号就可以顺利推进完成的,改革意味着要打破传统、改变旧有的格局,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魄力。改革需要人来推动,面对国内国外复杂形式,各项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是对每一位改革一线干部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