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个案研究法,以黄小海老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为例,分析了初触信息化的教师将会经历的几个阶段,希望能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一些有效的具体建议。
一、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四阶段模型
1、技术滥用阶段(形式化应用)
典型特征表现为教师过度追求技术形式,将各类信息化工具(如随机点名、拍照上传、实时投票、抢答等功能)简单堆砌于课堂。以黄小海老师的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为例,虽然课堂活动看似丰富多元,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存疑。此阶段教师容易在公开课等展示场合陷入"技术表演"的误区,忽视教学本质。
2、技术怀疑阶段(认知冲突期)
当信息化教学实践与教师原有教学经验产生显著差异时,教师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这个阶段的关键矛盾在于:技术应用效果与教师预设之间存在明显落差,导致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产生根本性质疑。
3、技术重构阶段(初步获益期)
教师通过心态调整和教学策略优化,开始体验到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效益。这个转型过程类似掘井求泉,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相较于传统教学,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其基于数据的客观性、可追溯性和全面性,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教学改进依据。
4、理念内化阶段(转型完成期)
教师能够系统反思信息化教学的深层价值,初步形成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理念。此阶段的标志是教师完成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整个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过程中,从"技术怀疑阶段"过渡到"技术重构阶段"是最具挑战性的跨越。这要求教师完成根本性的心态转变——既要坚信信息技术能为课堂带来积极变革,又要保持持续探索的韧性。就像掘井人寻找水源的过程,往往再坚持一步就能迎来突破。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它通过数据客观、全面地记录课堂实况,为教师提供了比"盲目掘井"更明确的方向指引。但好在这条转型之路上从不缺少同行者的身影。
在实际观察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处于这样的状态:他们带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仍然主要依靠主观经验来使用信息技术。这种有限度的接纳,往往导致课堂教学改进效果不明显。我们建议教师在接触新技术时,应当保持"空杯心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全面审视新技术的价值,理性分析其利弊得失。过度的防备心理反而会限制技术应用的成效。
除了心态的调整,教师还需要通过系统化的刻意练习来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能力。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议总结
1、心态转变机制
研究发现,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跨越最为困难,其核心在于教师需要建立"空杯心态":
1)克服防御心理,保持开放态度
2)辩证看待技术利弊
3)主动寻求同伴支持
2、刻意练习策略
基于艾里克森刻意练习理论,提出以下发展路径:
1)找位好老师:在练习过程中随时给予合适建议,也可借助团队或相关专家的能力
2) 走出舒适区:由传统课堂走向信息化教学一定是非常困难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若是遇到无所适从的情况就回撤,是无法冲破认知、实现认识的升级的
3) 专注和投入的练习:刻意练习必须是常态化、持续性的,每天都做
4) 即时反馈:练习过程中获得即时反馈,如精准点出改进问题点或正向反馈以增强转变信心
5) 创建心理表征:在一次次练习中重构心理表征,进而从本源彻底改变,如黄小海老师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与优化中逐步从根本改变了他对教学的观念和做法,才使得他的课堂呈现与过去不一样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