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不会知道长大后的你的认知受到了多少小时候家庭教育的影响?

什么是一个人的认知?

我们通常说的人的认知,其实就是他在过去积累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经验,用过去的经验积累来看待新事物。

这种认知是偏于固定和因人而异的,因为经历和接受知识教育途径的不同,所以导致了许多人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而认知的不同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差异。

举个例子,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小林,一个小李。

小林从小在农村长大,父母总是告诉他要乖一点,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太冒头,晚上要学会忍让。这个父母一直给小林灌输的思想,深深的刻印在小林的骨子里。所以这就导致他遇到机会喜欢后退,即使是自己喜欢的,也绝对不敢主动站出来说自己可以,甚至能做得好。

所以小林对机遇的认知就是虽然我有能力,但我不敢主动去主动争取,我只能站在旁边看。

而小李,就是截然不同的人。从小他受到的教育是喜欢的、想要的要大胆去尝试,去争取,不害怕站在舞台中央。

他的认知是面对机会要主动争取。

所以当有一天,他们两个同时面对一个机会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表现。

小林会犹豫不决,思前想后,想到各种困难,最后觉得虽然我也有可能把它做好,但还是算了,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不做了。

小李则是,哇,这个我等了多久的机会呀,我必须得抓住,根本不会过多的去想后果和困难,他想的就是得先抓住这个机会,然后努力去做。

再比如,小时候有的父母总是喜欢对自己的孩子说,我们什么也不懂,我们也没有办法啊?这种遇到问题只会用唉声叹气且偏于自嘲的方式来掩盖无能的行为,会无意中给孩子的内心深处也种下同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童年从父母那里习得的认知,会潜移默化的被孩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当有一天他面对很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问题时,也同样会不自觉的用和父母一样的方式去解决。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为什么自己和别人的认知差距那么大,最底层最原始的且影响最深远的阻力就是来源于原生家庭。

然后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既没有遇到有智慧的老师长辈和朋友的引导影响,也没有养成自己主动去思考和学习的习惯,所以就只能一直沿用从原生家庭、从父母、从自己已有但并不一定是很好的经验中学到的方式来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

一直循环往复,直到认知固化,思维定式。

所以才有了网上很流行的那句话:“人永远赚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