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夸他是明朝最有作为的皇帝,其雄才大略甚至说已经超过他的父亲朱元璋。他作为一个篡位者,又凭什么会被称为永乐大帝?他在坐上皇位后又做了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探寻真相,了解一下朱棣彪悍的后半生。
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城称帝,在称帝后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迁都至北京。于是有人会说,如果不是朱棣迁都到了北京,那么满人都无法打来,至少还会以长江为界。其实并不然,在土木堡之变后,蒙古来犯,那么至少黄河以北都是要落入蒙古人之手。明朝一直到灭亡,国家都是统一,没有丢失任何领土,这也和迁都至北京有着莫大的关系。
永乐四年,朱棣命蒯祥为总设计师,开始了对紫禁城的建造,历时14年,基本建成紫禁城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总占地72万平方米,宫殿房屋八千余间,它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克里姆林宫、三个东京皇宫、四个巴黎罗浮宫,紫禁城现已改名为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是世界上幸存规模最。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如今的故宫、天坛、太庙等等规模宏大的建筑都是在此时期建造。
第二件事就是先后命谢晋和姚广孝等人编撰了永乐大典,又名文献大成。全书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00007000字,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它的规模超过了之前所有的书类,记录了中国14世纪以前的地理、文化、历史、艺术、哲学、宗教的百科文献。可惜的是,此书现已不知所踪,乾隆年间还存有八千余册,这也只是在嘉靖年间抄录的版本。关于永乐大典原本的去向,有野史记载,明朝嘉靖皇帝十分喜爱此书,明人抄录后同自己一起下葬。但是书只抄录了8000册,嘉靖帝已经驾崩,就把原本的放在了嘉靖帝的墓中,后来咱们国家又经历多年的战乱,抄录的八千余册也大多数不知所踪,现中国国家图书馆只珍藏有151册,还有一部分流落到了海外。
第三件事就是派郑和下西洋,朱棣为什么会放着那么多的王公大臣不用,反而派郑和这个小小的太监下西洋呢?郑和原名叫马三宝,少年时期就跟随朱棣南征北战,也是靖难之役的功臣,后朱棣给他赐名郑和。郑和也是深受朱棣信任之人,而且郑和也有建交和出海的经验,所以朱棣派郑和为领航人就再也合适不过了。这时候有人会说,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其实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文的下落,使其让位给朱棣。真相并不是这样的,郑和一生共有七次出海,永乐年间六次,宣德年间一次。
可是宣德年间已经到了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当皇上也就没必要了。朱棣其实是为了炫耀国力,告诉世界上,我大明王朝是厉害的,我大明海军也是最厉害。游了三年,郑和率大小船只200多艘,官兵27000多人,其中大型宝船就有62艘。宝船是船队中的主战力,用当时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建造而成。最大的宝船长44丈,宽18丈,相当于半个辽宁舰的大小。郑和就是带领这支船队,足迹跨过太平洋、印度洋。西洋等地,最远处到达好望角和红海等地。
历史上封狼居胥的一共只有五人,但封狼居胥的皇帝只有一人,那就是朱棣。他五次率军亲征漠北。朱棣在位期间的五次北伐,极大的削弱了北方民族对中原的威胁,瓦拉和达旦成了大明的附属国,而朱棣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亲自领军征讨蒙古各部的汉族皇帝,一代人做了三代事,大明更加强盛。永乐12年,朱棣远征蒙古,得胜而归,大明边界也安定下来,永乐大典也编纂完成,周边国家向大明皇帝进贡,大明可谓风光无比。
据记载,朱棣在位时期,大明版图东西17500里,南北10900里,共1100万平方公里,整个东北真正纳入中国版图,朱元璋和朱棣起了决定性作用。明朝东北关外一直到外兴安岭,到贝加尔湖、到库叶岛,大约300万平方公里,为此开设努尔甘多斯并伊师哈久上北海,维护领土完整,并征服越南,设交趾步行政使司,奠定明朝200多年的格局。朱棣注重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和盐商。中开责令在中原地区鼓励农民在原有的耕地基础上多开荒种田,实行迁民宽乡等政策。右派夏元籍到江南治理洪灾,疏通江河,督促农民生产,减免赋税等,永乐时期,国力到达了明朝的最高峰。
永乐22年公元1424年,在驻地第五次北征蒙古的回师途中,因连年征战,积劳成疾,病逝于于木川,葬于北京天寿山长陵,庙号太宗,后在嘉靖年间,庙号改为明成祖。这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帝王,就在他初登皇位之时,就以天子守国门的雄举迁都北京,奠定了明朝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不和亲的风骨。即便大明王朝已经过去数百年,但是这股民族自豪感依然存在。真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从整个明史看,明朝能拿得出手的大事几乎都是朱棣做的,他夺得了这浩瀚天下,也守住了这江山如画。引用电视剧大明风华里朱棣说的一句话,老头子,我单枪匹马,也不让敌人跨过长城一步。先话到这里,随便闲聊,欢迎大家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