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姆巴赫《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读书笔记
交流的现象学多维度结构
1. 符号和指称
指称的交流根本上只在一个规定好了的行为领域中才有可能。这种对能指和所指的清晰安置使一种无误解的交流成为可能。
2. 信息形式(对境域的共识)
从指称和符号赋予之中凸显出来的信息形式被用以交换的不只是符号和象征,而且是境域的暗示信息。在境域中,象征功能才得以发挥效力。只有当传诉与回答都指向总体境域(即问题所属的范围)时,交流才是信息化的。这种对传诉境域的共同理解和接受我们称之为“共识”。
3. 争论
争论不是发生在关于具体事实或有效境域本身,而是关于事实和境域的归属状态,即哪个境域关涉到规定者的哪个被确定的事实。争议的问题在于当人们想要以特定的看法来澄清某个事实时他们应该通过哪个境域来接近这个事实。
4. 超境域(混域)
关于共识的反思既不是纯粹指向共识过程,也不是指向简单事实。多层次的交流指向事实本身的内在多层次性。就像事实在自身之中是多层次的,每个关于此的相应交流也总是同时成为交流和超交流。
5. 对话伙伴(“存在”的交流)
当进入到交流的复杂层次中,对话所关涉到的是被强制置于对面的对话伙伴,他们在寻找并给出对他们来说隐藏的关于他们决断的那些理由。因此那些被带入这个交流的言辞就成了自身的存在。这种存在不是简单地仅仅被提出或被表述,而是在这种言辞和回答中伴随着其存在被带入到一个过程中。
6. 非语音范围的表达(作为位格的人的角色参与)
对于交流的更深层形式,身体语言、声音表达工具、仪式、风格,以及“我作为什么人”的位格传诉等等变得重要。只有当自身也连同着以某个方式给出的时候,“人的”才成为一种交流。
7. 作为整体的多层次
每一种交流都经过很多层次,在上一层被争论的东西在下层却可能发生犹豫试探的接近。一个交流的层次只能通过以下情形才是可说的,即,这个交流层次从更深一层的交流层次中显露出来。每个消息同时给出其维度整体,并且伴随着它所说过的将这个整体安放进所有维度的总体对话之中。只有在一个那样的已经作为整体的交流层次中,单个的符号和消息才能诉说点什么。
8. 角色游戏
角色概念通常是隐藏着而不是被开启的。角色总在一个角色网络中,这个网络给出一个整体游戏,这个游戏只能按照总体来玩。对某一个角色解释的同时也是对另外角色的某一个解释。其中一个同时也说出了另一个,这才造就了根基上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言语才成为可能。
9. 结构的交流(交流的整体)
角色游戏是静态的交流,与之相符合的是一种结构的交流,它被具象地记录在环境之中。通过物质的、事物的背景,交流过程得以大致被勾画。交流总是在一个交流过程中进行,而交流过程就是交流的结构总体,它包含着全部背景。
内在交流
人们在不同背景或问题方面的交流所用的并不是同一个自我。所有交流维度中都各自有一个合乎这个维度类型的主体被构造出来。当关于一个交流层次时,人们就造就了一个此类型的主体,并作为一个确定的被结构化的交流中的一个确定的被结构化的参与者进入其中。
如果一个适当的交流层次没有被找到,那么对立和侵犯就是不可避免的后果。按照交流现象学的看法,侵犯无非是那种在分歧层面上的交流。
具有决定性的是以下洞见:每个交流维度都占有一个从属于它的主体结构,并且只有能够造就一个从属于它的主体结构的东西才能接受某个层次。
但是如果每个交流层次都要求其自身的主体,那么那个在很多层次上可以并且必须取得一致的自我就成了一个在自身中多元化的主体,这个主体同步地或者非同步地构形了它的自我构成并赋予其生命。【那个在对众多的“我”之间进行决断、“排序”的“统摄的我”就是真正的、整体的、统摄的、人性的我。但这个统摄的我并非实体化的自我,而是众多的主体构形相互间交流的那个“中心”的我。】并不是只有两个灵魂居住在我们的胸膛里,而是有众多不同意识结构,这些结构并不总是相安无事,而是持续争论着,联盟变换着,而我们越来越成为作为自身源头的内在争论的结果。特定的情势仿佛抓住了我们特定的主体构形死死不放,在这些情势中我们并非是我们本己上的所是。在另一些情势中我们完全“在此”“溶入”其中,我们与那个在情势中结构化地被谈到的位格同一。有时甚至是会成功地在那个情势中留下自身主体性结构印记。此在的成功和失败取决于在决定性的瞬间我们是否能够彻底贯彻那个适合于我们主体性的交流结构【内在交流、众多的“我”之间的争论】。
我们在交流中从外部经历到的矛盾,凸显了那种我们自身在根本上和本己上所人为的东西,那种与我们相对,却不敢与本身占优势的自我形式相对来贯彻的东西。在这些事件中,交流对象代表了我们“更好的自我”【被忽视了、弱势的我】。
简而言之,内在交流是那样一种交流,在其中不仅我的构成形态,还有我们的构成形态处于相互的关系之中。我们的同一性就是交流的统一体,在其中与他人的对话和自我对话形成重合。每次与陌生人的对话都是存在论的自我对话,人们必须足够多地深入到交流的深层次之中去。
还原主义
一种与现象学对立的还原主义把交流还原到语言,语言还原到词语,词语还原到符号。这种还原主义把所有传诉还原到信息上,从而掩盖了信息的地基,并封锁了这个地基,使人无缘深层交流。这种还原造就了简单的头脑,将他单一维度的理解当成一切的存在地基,将人限制在他称为“意识到”的东西上。它从一个被清理过的层次出发,在这个层次上,一切都主观想象地被认为是如其所是地显现,于是事实性和理智化看起来被实现了。从这种运作里,那种认为自己是最终可能性的人产生出来,这种人尼采称为“末人”。“我们发明了幸福 — — 那群末人这样说着并眨巴着眼睛。(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末人作为幸福的本质只有依据一种内在的分裂状态才有可能,那就是其深层领域和基本领域的分离。当今时代,这种幸福本质伴随着种种理论已经获得了统治地位。这一点极大地简化了交流,并使之变得极为理性。遗憾的是,纯粹主体的内在断裂将自身投射到外部,并且制造了人群之间相互对立的断裂。
这种内在断裂在一种不可调和性中走到看似本能和合乎存在的“兴趣”面前。兴趣是一个手段,通过这个手段,内在的不明晰性被推移到可信的外部解释上。个体通过他的兴趣以最可信服的方式发现了自身。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被还原成了妥协,这是一种兴趣间的妥协。
然而人并非为了将自己锁在枯燥麻木的兴趣域的界限之内而共同生活在一起,而是为了相应于共同的世界理解,去支持一种彼此连接的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而生活在一起的。遗憾的是,这一洞察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外,相反地,那种从基础上对于主体的收紧造成的麻木的两级分化,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内一再上演。对立和断裂使得人们对交流的依赖性变得更强,然而随着缺乏那种对超越论交流现象的洞见,开放的交流就越可能失败,而且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越发不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