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三十讲》笔记
对于一个儿童来讲,基本的读写能力指的是读写自动化。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我们的读写能力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3点:
第一点,是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领域核心专业框架及概念。
第二点,是能够基本理解相关领域的专业书籍。
第三点,是能够自如地运用这些框架和概念,描述和解释专业主题或问题。
非常不幸,能做到这3点的老师少之又少。如果一位老师能做到以上3点,那么在教育领域,他基本上就属于专家级别了。
因为在教育领域,无论是教师培训还是学校教育,专业化程度都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一个语文老师未必能勾勒出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框架。
一个数学老师未必能清晰地解释数概念的形成。
一位英语老师未必懂得母语与外语的区别。
一位政治老师未必了解政治学的概念框架。
一位历史老师未必懂得人类如何解释过去。
但是作为一种追求、或者一种专业化的努力,我们可以说,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的前提,是熟练地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框架及概念。
那么,对于一个研究和推进儿童读写的老师来讲,所谓的专业框架及概念会包括哪些内容呢?
第一点,是关于儿童概念的文化常识。
第二点,是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包含道德认知、情绪社会化等的基本常识。
第三,是关于绘本、童书、诗歌的基本知识,以及对一定数量核心经典儿童读物的熟悉。
第四,是有关阅读的基本知识。
第五,是有关文本解读的理论与实践,尤其是神话和童话理论。
第六点,是有关写作与演讲的基本知识。
第七点,是有关语文课程与语文学习的基本知识。
最后一点是有关读写障碍的基本常识。
有些时候,我们终其一生,知识都是千疮百孔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自觉地建立自己的概念体系。
这个概念体系需要怎么建立呢?
有两个基本的方法。第一个方法是通过经典奠定根基。第二个方法是借助实践绘点成图。
假如把读书比喻成打仗的话,前一条策略是指:优先占领核心城市,让占领中心城市和农村变得比较容易。后一条策略是以农村包围城市,小成本、长时间地将已经占领的中心城市连成一片,形成知识地图,也就是观念框架。
比如说你要学习政治学,那么关于正义的观念就是中心城市。
你要学习中国哲学,儒家与道家就是中心城市。
你要学习儒家思想,仁、礼、中庸、义等概念,就是中心城市。
举个例 子,如果你要读懂童话和神话,知道它们的内在意义与价值,并且也知道如何传递给儿童,那么你就要读关于童话最重要的几部经典,比如《千面英雄》《童话的魅力》《女巫一定得死》等。这样,你就对神话和童话的内在机制有了基本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你以后阅读、解读、教学童话的观念基础。
同时,你还有另一条路,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解读、教学实践来反过来构筑你关于童话和神话的经验。例如,你可能通过对小红帽的研究、或者相关的研究资料的阅读,通过一个样例对童话有了深刻的认识。许多个样例之后,这些概念就牢牢地长在你的经验中,成为你解决相关问题的工具。
这个过程有时候是漫长的,所以必须强化自己研究与审辩的能力,让研究与审辩成为处理读写问题的基本方法。
假如你对一个领域一无所知,你怎么训练自己在24小时内对这个领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甚至理解呢?
研究与审辩在这里就派上了用场。
例如,你可以遵循下列方式:
首先,搜索该领域内的权威综述。引用量、发表级别、作者背景,都能帮助你判断权威程度。
然后,根据权威综述列出关键书籍和关键论文。
接下来,通过扫读关键书籍和关键论文,迅速提取该领域的观念框架和重要作者。
最后,对这些关键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研究,读相关的、通俗的介绍或说明。
我有时候解决问题更为简单,直接通过百度百科来学习。百度百科对于重要词条,经过了多人反复编辑,框架性比较好。
阅读难在哪里。难在“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导致了大量的时间、乃至于终生停至于浅阅读。这种情况的突破需要机缘。比如遇到一本合适的书,或者需要高手来指导。
写作难在哪里?
首先,难在让专业写作成为习惯。
其次,难在以专业的方式审视写作。
让写作成为习惯是修炼写作的必由之路。写作是一项技能,非得经历千百次的练习,甚至于最好建立一个个人公众号,不为读者,为了将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保持一定的节奏和数量,持续不断地写、源源不断地输出。
怎么让写作成为习惯?
重要的是写起来。人不是会写作了才去养成写作的习惯,而是因为写起来了,养成写作习惯了才会写作的。坚持每周写,甚至每天写,非常的有必要。
那么,写什么呢?
每天哪有那么多东西可写?我的建议是尽量减少抒情性写作,避免所谓的教育散文。教育是专业,不是文学,你可以分享你的带班经验,但不要表达对学生的热爱。
那么,有什么可写的?
教室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故事,大都具有教育价值,可以记录下来。无论是学生管理还是课堂教学,总有太多的经验教训可以持续反思。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不断增长的间接经验可以进行适度的成立。真正要增加的是专业写作或者专业性随笔。
但是哪有那么多内容可写?根本的原因不是没内容可写,而是因为经常不写、不反思,所以对于教育教学产生了某种麻木、迟钝。而写作恰好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因此,要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例如养成随时记录灵感与想法的习惯,这个习惯非常重要。其实每天我们都会产生许多的灵感和想法,包括疑问,但是绝大多数一闪而过,如果这些被捕捉住了,就是写作不竭的源泉。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记录在手机的便签上,随时记录,可以语音输入,而且私密性也很强。
第二点,是养成课后记录的习惯,就是在每一节课后迅速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可以先用清单记录要点,回头再整理。如果每节课都有一个记录的话,一段时间的回顾,就可以把课堂的一些问题找出来。有时候也可以用听自己课堂回放的方式。
如果遇到重大事件或重要的课堂,要做非常详细的记录。班上凡发生有价值的事件,比如一次冲突及解决,要当成教育叙事的练笔材料。如果上了一节很有价值的课,也可以趁着还没遗忘,加班加点地做出课堂实录。
你还可以考虑养成每周写家长信,每月做总结,每学期做叙事的习惯。家长信很容易写,你可以为家长信建立一个结构,开头先问候,然后回顾上周的闪光点或进步,接下来提出下周的目标,列举周末任务以及家长应该支持的地方,在中间可以插入感动你的细节,重点描述每周最值得描述的事件,诸如此类。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不耐烦了,哪里有那么多时间?每天几节课下来,累成了狗,还有心情来写东西?我还要照顾自己家孩子。生活中不能只有工作。
当我们这样思考问题的时候,首先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是非常被动的。我们被各种事情推着向前走,或者说我们推着各种事件向前走,就像西西弗斯推动着石头,日复一日地上山。我们觉得这是命运带给我们的,全然意识不到自己可以是自由的,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写作就是加强掌控感的一种方式。如果觉得写作是一种负担,领导又没有提这个要求,这纯粹是自己给自己强加的。那么你可能忘了一点,你所做的其他事情往往都是被动强加给你的,而写作很可能是你自己选择的。
无论你一天做了多少工作,最终决定性的是这一天所做的所有事情中,哪些事情是真正有价值的。很多时候,我们逃避写作,并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因为恐惧。然而,如果直面写作,我们就有可能一点一点的夺回生活的控制权。
比如通过写作而形成的反思,可能会让一天的工作安排越来越科学,越来越高效,越来越游刃有余。
写作赋予工作以深度,但是,怎么坚持?
可以给自己定规则,然后请人监督并长期坚持。比如,每天发一条仅自己可见或仅自己与监督者可见的微信,记录有价值的想法,或任何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事情,也可以记录当天的工作。这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果总是在固定的时间发送,就比较容易坚持。但是可以在任何时间写,然后不用点发送,自动保存。
也可以每周写封家长信,每周写一篇或两篇公众号文章,要写比较完整的文章,可以从自己的灵感中或者微信中找合适的素材,然后演绎成文。
每个月至少写一篇教学叙事,对自己某一节课进行详细描述。
还可以加入一个带有打卡性质的学习者组织,或者与几位同事、几位网友相约来写。
还有的老师会向学生公开做出承诺,请求学生来监督。甚至可以专门研究怎么把一件事坚持下来,这也是专业知识的一部分。
这样坚持几年,不断地迭代,写作就成了习惯,用笔也会越来越流畅了。
一旦读写成了习惯,就成了工作利器,工作效率就会随之提升,这是多么令人愉快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