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很多小伙伴拖延症很强,往往是三分钟热度,每次都会把任务拖到很晚才开始或者干脆就不开始,你大概也很苦恼,每次的预期都未完成,心里满是愧疚或伤害,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做。
1、做事的动力源自于两个变量
1)动力,也就是这件事所给予你的好处。
平心而论,如果你真的发现了复盘在改变你的生活,让你变得越来越好,没有人会督促你,也没有人给你施加负担,你会自发的去做这件事,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如果这件事真的无法帮助你改变,大致有两点原因:
A)你没从心里根本的预设「复盘」是可以帮助你的,你是怀疑的
B)你对这件事并没有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它是可有可无的,或者是负担
2)阻力,也就是这件事所给予你的实际或潜在负面影响。
比如,你想去复盘,但是却担忧这会不会浪费你的时间?写的复盘拿不出手怎么办?
比如你想写一篇推文,还没写之前,你就会想,万一没人看怎么办?遭受恶意评论怎么看?太麻烦怎么办?
这些都是影响你做事情的阻力。
当动力大于阻力时,你就会有动力做事,表现出来的就是执行力强;
当阻力大于动力时,你就没有动力做事,表现出来的就是执行力差。
多巴胺,是人类快乐的主流,多巴胺正向调节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这种快感持续时间较短但是反应激烈更明显,这是一个人做事的动力来源。
2、如何让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
1)稻盛和夫告诉我们“心想事成”的重点在于想,一件事情,你描绘的越生动、越清晰、越强烈,你就会越兴奋,做事的动力也就会越强。
对于企业而言,不仅领导人要明确企业的发展蓝图,所有的员工也要构建成功的画面,只有这样,所有的人才会有动力前进。
2)更加具体的就是思考出这件事情的价值和意义,即「黄金圈思维」的why。
5why法可以破除自动化思维,追问问题的本质,同时为一件事多赋予几个意义,你也会增强做这件事的动力。
比如这个小分享,我可能有如下思考
A)这份分享,分享到群里,可以帮助到一部分人,这是利他的过程,通过利他我可以收获幸福。
B)我在日更简书,这份思考可以同步简书,我的一份时间出售了多次,对于角色做了加法。
C)这份思考串联起来了「多巴胺」、「记录」等原有的知识和思考,可以巩固知识。
D)通过这个问题-「如何克服拖延症」进而思考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督促我想到更好的方法。
E)这样的一份小思考,稍微完善一下,就可以变成一份完整的推文,同时可以迁移到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里
… …
你看这样一想,我做这件事情就变得认真且有动力了。
张萌说,目标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告诉我们,要以终为始,结合「黄金圈思维」就是想清楚why,“画大饼”。
3、善用「沉没成本」
概念: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仅是看这件事情对他是不是有好处,同时也会注意自己是不是在过去,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这是一种非常有趣而顽固的非理性的心理,我们称之为沉没成本,也叫做协和效应。
换言之,我们对待一件事情投入的事件越长,我们越容易坚持下去。
比如,我最近开展的「信息源渠道表」搭建活动,我会记录我搭建它所用的时长,用的时间越久,我越倾向于把它做好;
学习「生财日历」的时候,我建立一个文档并同步给大家,每次学习的时候,我就会看到自己已学习了多少,学的越多越有成就感;
我要养成一个习惯的时候,我会每天记录打卡的次数,打卡的次数越多,我越容易坚持下去。
这其实也体现了记录的重要性:
当大量的信息悬而未决时,它们就会充斥你的大脑,让你无法专注。未解决的事情,意味着不确定,但是我们的大脑并不喜欢「不确定」,所以你渴望立刻处理完这些信息,或是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但是你的精力和状态又不容许你做到。
于是你持续限入这种「求而不得」的状态,表现在外部就形成了压力和焦虑。
4、承诺
承诺很有用,我们都爱惜自己的信誉
比如,我学习「生财日历」的时候,建立了一个文档共享给大家,这其实就是一种承诺;
我让大家组成同桌小组以后共学课程,有人负责分发课程资源,有人负责分享笔记,这也是一种承诺;
我作为组织者组建「信息源渠道表」活动,这也是一种承诺,它会逼迫我把这件事情做好。
5、学会做好目标拆解
大脑有严格的路径依赖,对于不熟悉的事情会本能的抵触,所以对于一个目标一定要拆解成具体的动作才行。
项目和动作有着核心差别,
「动作」有着单一的目标和清晰的完成方式,通常情况下不可再细分。
「项目」所需完成的步骤较为复杂,通常需要再不同的环境下多步骤才能完成。
比如搭建「信息源渠道表」这就是一个项目,通知参与活动的小伙伴今晚8点参加飞书会议,这就是一个动作。
对于这部分内容,我推荐使用「SMART」原则,或者OKR工作进行目标拆解。具体的方法可以自行研究,原则就是你的计划拆解完以后,告诉任何一个陌生人,他都能清楚的按照你拆解后的目标去执行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