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被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在20年,3年后的我才把它拿起来看完。
这本书第一次带给我冲击的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的,而不是因为某个原因。最开始我不理解,觉得它说的不对,怎么可能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呢?后面拿来跟闺蜜讨论后,发现确实是这样的。
也是从这里开始,让我有了往下看的动力。看到“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时,我深深的受到了触动,因为我就是现实中的老好人,老是害怕别人生气,而忽视了自己的内在需求,所以,尽管我身边的人都觉得我很好,但我自己依旧是不开心的。
很多时候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例如你怎么这么差劲)而开始自我怀疑,陷入深深的内耗中,但却不会因为别人的夸奖(例如你真的很优秀)而选择去相信他们,每次都是直接忽略。因为我自己都不相信我优秀,在我心里我就是很差劲,什么都做不好,所以我开始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所幸阿德勒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给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进行课题分离,自己只要做好自己的课题就够了,不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就比如工作中你已经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了(自己的课题),但你的领导依旧觉得你做的差劲(别人的课题),如果他给出了具体的建议,这个建议是好的,可以听取。如果他给的建议你不认可,或者只是一味的打压你,那就可以不理会他。
同样的人人生而平等,只有建立横向的人际关系(做到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的主张)才是真正达到了人人平等的意义。但在生活中,我们一直建立的都是纵向的人际关系,比如某某某比我厉害,某某某比我差劲,某某某是我的领导要听他的话等等,在这种关系的驱使下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一直处在比较中是很难获得幸福和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
那么如何获得幸福和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呢?
关于这一点首先要从本身出发,首先要做的是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所有的一切(不管是好的一面还是不好的一面)接纳我就是这样子,平静看待自己。接纳一切可以改变的和一切无法改变的,并且去改变自己所能改变的。
比如当你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这是你可以改变的,那就一步步去提升就好,再比如你的原生家庭条件就是这样,这是你无法改变的,请接纳他原本的样子,不要抱怨也不要炫耀。
接纳自己后还需要做到他者信赖,就是无条件相信他人。在这里我觉得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无条件相信,而是那些你决定他们能成为你朋友或者合作伙伴的人。当我们选择并且信赖他们,那他们就成为了我们的伙伴,这样就少了猜忌,人际关系也简单了许多,就算后面发现错了也没有关系,把他当作自己人生中的一段经历。
还有就是他者贡献,这一步我觉得是基于他者信赖的基础上才有的,只有足够的相信他人,才会愿意帮助他人,从而在其中体会到自我价值(也就是我对他人有用),幸福就是贡献感。
其实对于幸福就是贡献感这点来说,我也思考了很久,阿德勒心理学说幸福很简单,人人都能获得幸福,有时候你不需要做什么,仅仅因为你的存在就能给他人带来价值感,同样他人存在也能给你带来价值感。
比如孩子对父母而言,不需要他做什么,只要父母能看到他就感觉很幸福。
那为什么我们还是没有感受到幸福呢?
那是因为没有活在当下,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并不是一条笔直的线。
我们总是会给自己设立很高的目标,没有达到就会焦虑不安,会觉得按照这个进度自己肯定完成不了,每天都成了为了完成今天的目标而活。
在这种状态下,人就会越来越焦虑,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当下即是最好。当然设立目标有助于帮助自己,让目标为自己服务,在完成目标的途中发现自身问题,然后去改善。我们的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在多次实践后也会反复修改调整。
但很不幸的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接纳自己,他们成为了为目标服务的人,本末倒置,所以才会越来越糟糕。
上面这部分是我认为书中比较重要的一些内容,书里会有一些自己本身意想不到的观点,于我而言,书里面所提的自我接纳是最重要的部分,而现在我也正在慢慢接纳自己,减少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