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就接触到了“现代性”这个词,但对它的概念却一直似是而非。查阅资料,其概念依然没有定论,可谓众说纷纭。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个人生活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现代性并不是可以一句话可以概括的概念,对现代性的研究涵盖了哲学,政治,社会和文化等不同领域,因此在不同人的眼里现代性的概念就有不同。
百度上对现代性的定义是这样的: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现代性推进了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并且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法的观念,建立了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创建了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政治为核心的价值理念。这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大致意思就是说,自启蒙运动以来所形成的时间观念,社会体制,价值理念等等的整合体系就是现代性。
哈贝玛斯是从哲学意义上研究现代性的,他把现代性看作是一种新的社会知识和时代,用新的模式和标准来取代已经分崩离析的传统的模式和标准,作为一个时代的现代性的特征与贡献,是个人自我选择,实现主体价值的自由。他在《现代性——未完成的工程》中定义:现代性意识是一种对古典传统的对立,是时代精神的现时性。这种定义就把现代性当做了一个发展的概念,它随时代的进步,相对于古典传统而存在。
卡林内斯库也在《现代性、现代主义、现代文化——现代主题的变奏曲》中提出类似定义:现代性是一个历史/时间概念,指在独一无二的历史现时性中对于现时的理解,也就是说,要在把现时同过去以及各种残余物区别开来的特性中去理解、在现时对未来趋势的允诺中去理解。
吉登斯对现代性的研究是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因此他将现代性看作是“后传统的秩序”。他认为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现代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它涉及现代性的制度层次,理念层次,态度层次。制度层次是现代性的表层,具体体现为有着明确标准和规则的物质体系,亦即按照理性设计和运作的社会体系。理念层次在现代性结构的深层,是人的价值观与一种原经验和原初道德,寄托了人与社会发展的精神理想。态度层次则集中体现在“自我认同上”,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态度。
罗列了很多人对现代性的定义,总结一下,结合自己的一点思考,现代性的本质就是要以进步取代德性,相信并确立人的个体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理性启蒙来改造世界。
现代性应该是代表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亦即与某些传统的断裂。既然是断裂,这里其实是分两个部分的,一是对传统的颠覆,二是新秩序的建立和重整。
我只想说一说鲁迅。不同于全力置身社会改革的先驱,现代性对鲁迅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他呼吁个性解放,却又冷嘲它的幼稚;他接近尼采,却又不肯走的更远。因为旧的传统已经被证明不合时宜,但是新的秩序却让他——至少是在他的那个时代,看不到前路。但是在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对传统的叛逆这里,他是坚决的。在《狂人日记》中,他力赞觉醒,而在接下去的创作中,诸如《阿Q正传》《风波》《药》,他的重点却发生了向批判国民性的转向。这是不是刻意的,很难说清,但至少,对现代性的热衷程度是看不到了。事实上,从《孤独者》《在酒楼上》以及《野草》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了他对现代性的含蓄的拒绝——他是不相信现代性的希望和永久的进步的许诺的,因为他只将人生的意义赋予了生命本身,仅在于其过程而已,似乎唯一可以把握的东西只有走。然而将全部意义赋予了生命本身及其过程就意味着最终意义的缺失,而缺少上帝的神性关照的我们,在颠覆了传统之后只能意味着普遍伦理的不可能,在他们那个年代,似乎只能看到一个终点——坟。
往前走吧,我们就必须回答有关善与恶,欲望与信仰,受难者的眼泪与放纵者的暴虐的诘难,必须回答理性的觉醒与人类最终的福祉是否相符,谋杀上帝之后,人与神的位置对调,是否意味着恶的绝对统治?这对我们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考验,考验每一个试图对现代性有所思考的人——生命的当下,或是永恒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