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4日星期四
周二一早乘高铁,中午抵京,回家迅速料理了三只猫猫的食水和猫砂,马不停蹄赶往天津,在老公返乡探亲的几天里陪伴儿子。晚饭刚刚准备就绪,儿子的电话就来了,“妈妈,我在地铁里,半小时到家。”不一会,就见到踏雪而归的儿子,抱抱他,贴贴他冰凉的脸颊。这一刻,我不再是自己,而是与儿子深刻链接的“老母亲”。炒了三个菜,儿子却想吃肉,听从儿子建议快速煎了牛排。一边吃饭,一边聊儿子安排我阅读的《1984》。晚饭后,儿子为自己准备了一壶苦荞茶,回房间学习,那么自然而然,专注且勤奋。
周三六点起床准备早餐,蒸山药、红薯、玉米、鸡蛋,燕麦粥,煎饺,橙子和苹果,儿子说“好丰盛”,然而浅尝辄止,还不忘说“比平时吃得多多了”。回卧室开始回笼觉,睡得昏天黑地,然后钻进厨房准备晚餐。因为下雪提前放学,儿子比平时早两小时到家,依然是进门就喊饿。看到他默默拿出来一小袋鸭脖,就知道他为晚餐“肉食不足”在做准备。砂锅慢炖的鸡汤,鸡肉蘸料汁,儿子略显夸张地说,“妈妈,料汁的味道太棒啦!”晚餐时,儿子聊文学,聊近期月考的情况,我聊闺蜜的终身学习,聊事业单位的稳定与企业的中年危机。因为晚餐满足了儿子的肉食需求,鸭脖原封不动进入冰箱。晚饭后,应儿子要求,我们共处一室,在白噪音背景下,我看书,他学习。番茄钟休息的间隙,他说,“突然发觉自己的脑子还不错,数学课强度高信息量大,我全都理解了,很多同学都在发懵”。说的时候,他表现得自然而欣慰,没有骄傲,也没有攻击性。学了三个多小时,他去洗了个澡,商量好第二天的早餐后,我回去睡觉,他继续学习。
早上做了炝锅面,端上桌时,他闭门未出。我打开卧室门,他在书桌前正襟危坐,跟随视频指引进行冥想练习。结束后,他说,“我做了让人清醒的冥想,感觉不错,以后要坚持”。因为下雪,尝试了几分钟,依然叫不到车,儿子心平气和地说,“我去坐地铁”。一边全副武装,一边拨通了爸爸的电话,分享此刻的遭遇。父子俩的通话,发生在他放学时,晚饭后,临睡前,任何他需要分享的时刻。爸爸在心理上全方位的陪伴,从不会被物理空间阻隔。而平日与儿子异地而处的妈妈,不一定能满足儿子随时互动的需求,但每一个重要的时刻,我都在。
这几天是高中以来,第一次独自陪伴儿子,我真切地感受到,儿子长大了。他情绪平稳,态度平和,思想愈加成熟而深刻。他对外在自然地表达诉求,也能在细微处照顾自己。他自信,专注,勤奋而上进。他与我们分享喜悦与焦虑,快乐与恐惧。他总能在网上找到滋养心灵的视频,谈文学的,谈学习方法的,聊人生的,聊健身的,还有最近跟随的冥想视频。他关注父母的成长,鼓励爸爸学英语,肯定妈妈心理学的进展。他开始接受世界的不完美,再不会因为需求未被满足而发脾气。他曾经的攻击性似乎消失不见,变成了温暖而柔软的内核。有些瞬间,我觉得面前这个高大的男孩子,有些潇洒,有些帅气。我也庆幸,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作为父母,我们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因为与儿子的共同成长,我们做对了一些事,让他内在逐渐整合,缓慢而坚定地成为他自己。与此同时,我们也成为更好的自己。
与儿子约定今晚吃火锅,各种食材已经准备就绪。温暖的火锅,温暖的灯光,还有温暖的家人,驱散冬雪的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