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是啊!一昼夜只有24小时,时间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还要准备上课用的课件、做班主任还要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配合学校搞好各种活动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了,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学习新大纲、参加进修和继续教育、撰写教育论文;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篇文章。
大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故事的开篇由一个女教师在给他的来信中抱怨“没有时间”而引起。“这是教师劳动中的一把利剑,它不仅伤害学校的工作,而且损及教师的家庭生活。”文中给我们描述了“教师生活紧张,工作辛苦,连一分钟的空闲也没有。因而不少人不愿报考师范院校”这一现状。
大师在著述中讲了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案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堂十分出色,有的竟然忘记了记笔记。课后,一位邻校的教师禁不住问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一节课?”这位历史老师毫不诧异地回答:“为了这一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对平时的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像这样的老师,在他们区里有30多位,而这些老师都是从不抱怨没有空闲时间的,而对每一节课,他们都是说: “用终身来准备。”
所谓“终身来准备”那就是读书。是书使他们拥有教育智慧和课堂技巧,是书使他们不至于今天为明天的课而“奔波劳碌”,是书使他们可以用极少的时间设计出精致的教学方案。是读书把他们从时间中解放出来了: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交朋友,与书结下终身的友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河流。”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程,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自身素质的追求。这不是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吗?
读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终身阅读、终身学习,以自己丰富的学识扩展自己的教育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求知热情,让苏霍姆林斯基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成长路程中的指路明灯,将我们的心灵引向崇高的精神殿堂。
朋友们,坚持读书吧,在书海里寻求教育的智慧,用智慧获得一份工作的安心与从容,使自己成为一条奔涌不息的江河;坚持读书吧,在书海遨游中追求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