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2 二百九十五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语音整理
我们知道,孔子有弟子三千,出身不同,性格各异,每个人对老师所讲内容接受能力也不一样,所以他们与孔子对话的角度也有所不同。在继前面两章颜渊和仲弓问仁以后,本章司马牛也向孔老师提出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的问题。
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宋国人。他的名和字把牛和耕联系到了一起,有人就得出来一个结论,在春秋晚期,牛耕这种耕作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而普遍的使用,这样的推论大概是合理的。
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司马牛性情急躁,说话又比较啰嗦,屡次向孔子提问,往往老师的话音刚落,他就不假思索马上进行追问。所以孔子针对他的这种状况回答说,“仁者其言也讱。”
孔子一贯主张君子要“讷于言而敏于行”,也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司马牛多言而躁,说话又多又快,有些事情还没做,话就说出来了。所以孔子在这里教导他,说话要“讱”。“讱”,《说文》解释就是言之钝,也就是说话迟钝,出言缓慢谨慎的意思。现在人也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如果一个人说话总是很随意,管不住自己,就容易惹出祸端。所以司马牛既没有做到“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当然也没有做到“克己复礼”。
我们看司马牛的反应和颜回、仲弓并不一样。颜回听完老师的回答后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说“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司马牛的老毛病又犯了说,“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就是说,这不乱说话,难道就叫仁了吗?可能司马牛认为老师讲的内容在逻辑上是不对的,这个答案也太简单了,不乱说话,这就是“仁”吗?
孔老师并没有正面回答司马牛的质疑,而是给了他反思的空间。“为之难,言之德无讱乎?”就是说,我们如果知道做事情是有难度的,那我们在说话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再慢一点,再谨慎一点,把嘴巴管得严一点吗?
从本章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司马牛并不觉得“其言也讱”有啥了不起,有啥难度。而孔子也没有正面反驳他,只是告诉他“其言也纫”,只是仁者的一个基本行为,即便你做到了这一点,实际上还远远达不到“仁”的境界,但是至少你在通往“仁”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当然,这也是孔老师因材施教的一个具体的事例,他针对司马牛“多言而躁”这种性格特点,提出了具体的劝诫,来规范他的行为。
实际上这一章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在我们轻易地承诺或者是夸口之前,想一想孔老师的这句话足够了。
李零讲解
“司马牛”,名耕,字子牛,这里是以字称。他是孔门三期的学生,宋国的大贵族。前492年,孔子途经宋国,险遭司马桓魋杀害。司马桓魋,就是他哥哥。司马牛和他哥哥完全不是一类人,喜欢的是孔子。前481年,司马桓魋作乱,司马牛出奔,适齐适吴,返宋,最后死于鲁,死在老师身边(《左传》哀公十四年)。
司马迁说,他的性格特点是“多言而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以,他向孔子请教仁,孔子故意说,“仁者,其言也讱”。“讱”音rèn,训顿(《说文·言部》),是说话慎之又慎,尽量憋着,不轻易出口的样子,字与忍通。这是针对司马牛的毛病。司马牛问,光不随便讲话就可以叫仁了吗?孔子没正面回答,只说,做起来都难,说起来能不渗着点吗?
孔子怎么说话,非常值得研究。以上三人都问仁,但答案不同,各有针对。这是典型的孔门对话。孔子答问,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就像中医看病,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特点是不下定义,逻辑不周延。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就是管住你的嘴,这个答案很滑稽。司马牛,死脑筋,听不出老师的玄机,非要反推,说我把嘴管住,就达到仁了吗。他的问题很可气(老师得拿眼瞪他),但很合理。孔子不理他,还自说自话,顺着原来的话讲。他的启发式教学,都是这么启。有话不明说,暗示再暗示,如果你还听不懂,就不可救药了。
孙中兴详解
接下来的三章都是司马牛的问题。这一段《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多了“牛多言而躁”(爱说话而且很急躁)的前提,比本章有更清楚的脉络。
司马牛向孔子请教“仁”的问题。孔子回答说:“仁者说话很谨慎像是有所难言的样子。”司马牛再问说:“说话像是有所难言的样子,就算是仁者了吗?”孔子说:“仁道做起来很难,说话能不像是有口难言的样子吗?”
“司马牛”又作“司马耕”(《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或“司马犁”,名字都和耕作有关。他是宋国人,字子牛,孔子弟子,是司马桓魋的弟弟。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说:“牛为性躁,好言语”,所以孔子在这里要特别提醒他要少言语。
“讱”一般解释成“难”。《说文解字》说:“讱,顿也。”皇侃的解释是:“古者言之不出,恐行之不逮,故仁者必不易出言,故云其言也讱。”朱子继承郑玄的“不忍言”的说法,多加了个“忍”的解释:“仁者心存而不放,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发,盖其德之一端也。”戴望认为:“讱,顿也。讷于言者,其辞必顿。”我想,“讱”也许是“非礼勿言”,或者“说话能说到重点而不废话”才是,就像孔子夸奖闵子骞“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先进篇》11.14)。
孔子也强调过“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篇》4.22),“古者”就是这里的“仁者”。此外,孔子也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篇》4.24),“讷言”应该也就是这章所说的“其言也讱”。在有些人看来,和跟孔子唱反调的老子,也说过“大辩若讷”(《老子·第四十五章》)。
孔子在这里强调仁者“谨言慎行”,和前面教诲颜渊的“克己复礼为仁”,以及教诲仲弓的“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都是一贯的道理。
我们现在的学校好像缺乏这样的日常生活应对进退的语言教育。服务业的职场上比较重视,但又好像流于形式。
附录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钱穆讲解(摘)
本章虽专为司马牛发,然亦求仁之通义。孔子又曰:“仁者先难而后获。”苟能安于所难,而克敬、克恕以至于无怨,斯其去仁也不远矣。孔子又曰:“刚毅木讷近仁。”学者当会通诸章求之,勿谓此章乃专为一人发而忽之可也。
张居正直解
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名犁。讱,是坚忍不轻发的意思。司马牛问说:“如何可以为仁?”孔子教之说:“子欲知所以为仁,当自言不妄发始。盖人惟心有不存,故言语每有伤,易伤烦之病。惟仁者涵养深沉,措词简默,其于言语,若有所忍而不敢以轻发焉者。子欲为仁,亦惟致谨于斯可矣。”司马牛又问说:“仁道至大,只这言不轻发,便可以为仁矣乎?”孔子又告之说:“这讱言,不是容易的事。盖人惟其心之放也,故率意而妄为;惟其为之妄也,故肆言而无忌。若夫仁者,则心存而不放,故于临事之际,必熟思审处,其难其慎,不肯以苟且为之。是以言必虑其所终,行惟恐其不掩,出诸口者,自然不敢轻易,又安得而不讱乎?是其言之讱者,由于为之难;为之难者,本于心之存。心存则理得,而仁不外是矣,岂可以为易而少之哉?”夫子以牛心放而言躁,故反复晓告如此,盖约之使求仁于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