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点,无法销售
李瑞波 瑞波友李 2025年05月21日 07:42 辽宁
一、概念溯源与语义流变:从网络热词到营销术语的跨界之旅
前几天翻看朋友圈,发现朋友转发的一篇题为《你卖的是痛点》的文章,一看就是“噱头”标题,即使不懂营销,也不必如此着急地卖“痛点”,毕竟你卖的是产品或服务,最多是“痛点解决方案”。
"痛点" 一词的网络起源自带隐喻色彩,其字面意义本指身体上的疼痛点,经互联网语境重构后,逐渐演变为描述需求困境的专业术语。百度百科将其定义为 "刚性的、可量化的需求",这一阐释虽奠定了商业语境的基础,却因过度强调 "刚性" 属性,客观上窄化了概念外延。相较之下,知乎的解读更具延展性:"用户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或不满",其突破了 "可量化" 的限制,将功能性阻碍、体验性落差与情感性缺失一并纳入范畴。
这种语义嬗变折射出商业思维的进化。在2015年和君研讨会上,被问及“李老师怎么看痛点这个词?”我的回答:"痛点即顾客现有需求满足体验中的心理阴影的位置" ,我试图从消费心理学视角解构概念——它不是简单的需求缺口,而是需求满足过程中产生的负面体验凝结点。正如“卖点”早于“痛点”半个世纪便活跃于营销领域,新术语的流行本质是认知工具的迭代,而非对传统框架的颠覆。还有人在“痛点”与“卖点”之间加了一个“痒点”,算不算画蛇添足呢?
一个简单的案例:大家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间较长的时候,需要滴一两滴眼药水,但不少朋友会感觉到眼药瓶的尖锐滴口让人感到不适。这不是眼药水的功能有问题,而是在体验过程中让人感到生理或心理不适。
正如我把痛点描述为阴影一样,痛点不是浮在表面的需求,而是需求被满足过程中的不良感受。
二、主体锚定与价值坐标:以顾客为中心的痛点认知体系
痛点的第一属性是"属客性"——它天然归属于顾客(包括潜在消费者、用户等等价概念),而非企业自设的营销噱头。营销者的核心职能是成为"痛点解读者":通过场景观察、行为分析与情感洞察,识别顾客在现有解决方案中遭遇的体验梗阻。这种梗阻可能表现为:功能层面,产品性能与需求期待的Gap(如传统键盘输入效率无法满足速记需求);体验层面,使用流程中的摩擦点(如复杂的安装步骤导致的时间损耗);情感层面,价值认同的错位(如环保产品未能匹配消费者的绿色生活主张)。
顾客通过"成本-价值"天平评估解决方案:分子端是功能利益与情感利益的总和,分母端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等。当现有方案导致分子值偏低或分母值过高时,痛点即形成。典型案例如"良药苦口",物理层面的味觉痛苦与心理层面的 "逆耳忠言",分别对应功能痛点与情感痛点,二者共同构成消费体验的 "阴影区域"。
三、场景维度与表现形态:痛点的时空定位与具象化特征
痛点的"点"本质上是"场景坐标点"——它必须依附于具体的消费场景存在,而非抽象的需求假设。在办公室场景中,传统台灯的频闪问题是视觉疲劳的痛点;在差旅场景中,行李箱的笨重设计构成体力消耗的痛点;在社交场景中,语言表达的卡顿可能引发情感焦虑的痛点。这种场景依赖性决定了痛点的三大特征:即时性,发生于特定行为过程中(如使用产品的瞬间);具体性,可追溯至明确的体验触点(如按键反馈不灵敏);可感知性,引发显著的负面情绪(如烦躁、挫败、不满)。
值得注意的是,痛点与未被发现的需求存在本质差异。后者如智能手机诞生前的触屏交互需求,属于"潜在需求黑箱",消费者对此并无明确感知;而痛点是 "现实体验疮疤",消费者能够清晰描述困扰所在。这一界限决定了营销活动的优先级,即优先解决现存痛点,再探索潜在需求。
四、商业价值转化:从痛点识别到解决方案的价值闭环
痛点的商业价值始于识别,终于解决。企业需构建"三维扫描" 机制:数据扫描,通过用户反馈、行为数据挖掘高频痛点(如电商平台的退货原因分析);场景扫描,沉浸式还原消费旅程,捕捉隐性痛点(如老年群体使用智能设备的操作障碍);情感扫描,通过焦点小组、深度访谈解析情感诉求(如年轻职场人对"仪式感办公" 的渴望)。
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取决于对痛点的穿透深度。以传统感冒药为例,"嗜睡" 是典型功能痛点,某品牌通过研发无嗜睡成分的新药实现差异化;而情感层面,患者对"病弱形象"的抵触,则催生了"便携装""时尚包装"等情感解决方案。这种"功能+情感"的双重解构,使痛点转化为"价值创造靶点"—— 企业通过降低分母(如优化使用流程减少时间成本)或提升分子(如附加情感价值增加利益总和),实现顾客感知价值的跃升。
五、认知澄清与实践警示:避免痛点营销的认知误区
在商业实践中,痛点概念常面临两种误读:泛化陷阱,将所有需求缺口等同于痛点,忽视"负面体验凝结"的核心特征。例如,消费者对"更高性价比"的追求属于常态需求,而非使用过程中的体验痛点;工具化倾向,将痛点视为营销噱头的包装工具,而非真正的用户关怀。某互联网金融平台曾以"制造焦虑"的方式强行关联痛点,最终因违背用户价值遭市场摒弃。
回归本质,痛点营销的终极意义在于建立"需求共情-价值共创"的良性循环。企业唯有以顾客体验为镜,精准定位消费旅程中的"阴影坐标",并以技术创新与服务重构为手术刀,方能实现从"问题发现者"到"价值治愈者"的角色跃迁。这种基于真实痛点的解决方案,不仅是商业价值的增长点,更是品牌与用户建立深度情感联结的认知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