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风——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蔓(màn)草:蔓延生长的草。蔓:蔓延。一说茂盛。
零:降落。漙(tuán):形容露水多。
清扬:目以清明为美,扬亦明也,形容眉目漂亮传神。婉:美好。
邂(xiè)逅(hòu):不期而遇。
适:适合。
瀼(ráng):形容露水浓,多。
偕臧(cáng):一同藏匿,指消失这草木丛中。臧,同“藏”;一说善,好。
野外有棵蔓开的小草,零星的露珠聚在上面,有一个美人,清扬柔顺,不期能够相遇,正适我心中所愿啊!
野外有棵蔓开的小草,零星的露珠镶于叶上,有一个美人,清扬柔顺,不期能够相遇,与你共度美好时光。
本篇解释多种多样,搞的我有点晕。不过以我的审美来看,不讲诗是不是诗,经是不是经的,不说历史,不说礼法,我觉得本篇实在是美极了,完全是一个言情小说的片段啊,更是一部爱情甜宠剧的中心思想,试想,在一片草色青青的郊外,邂逅了一位美如天仙的女子,一见钟情,然后相爱。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桥段啊。好,梦到此为止,说诗。
野有蔓草:野,这里先解为野外,后边有其它解释。蔓草,有两个解释,其一为上边注释所说的蔓延生长的草。另一种是蔓(读万)草,前边蔓延生长,重视重长的过程,而这里所说的是结果,也就是说蔓(读万)草的意思是草生长的很是茂盛,绿草如茵的样子。其实,我个人认为还是读蔓(读万)草为好,因为从诗句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一定是绿草如茵的样子,而不是草生长的过程。
本诗两章,是诗经中常见的重章叠句式,第二章节是对第一章节更深刻的情感表达,意思大约相同,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零,落下;溥,多。露,指露水。很多古代学者将露水解为仲春,如《郑笺》说:“蔓草而有露,谓仲春之月,草始生,霜为露也。仲春之外,行至野外,蔓草长势很好,已形成了一片如茵草地,低头看去,晨露未散,圆润的露珠儿挂在草尖,倒映了整个天地,美丽极了。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清扬:目以清明为美,扬亦明也,婉:美好。这两句一定要放在一起解释,因为那样会更美。此时行来一女子,她眉眼清明,一双大眼睛像是会说话一样,吸引我的目光,更吸引我的心神,与这样一个女子不期而遇的在这片晨露绿草之间,真的是我心中所难以想像的啊,这可能就是一见钟情的含义吧。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而想看到心灵,又何尝不是通过眼睛呢。所以,文中一再写女子的眼睛,也是表达了另一种美。
第二章节与第一章节大约相同,只是深刻了情感,这里就不再多讲了。
全文用简单句话就表达了爱情的美好,以及人们对于爱情的无限憧憬,非常符合如今社会的审美观,虽然遇见一见钟情的人不多,但相信一见钟情,希望一见钟情的男男女女还是大有人在的,这样美丽的爱情,我想是每一个少男少女心中所愿吧。
《毛传》中说:“《野有蔓草》,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实时,思不期而会焉。”
先说背景,毛传认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当时非常混乱的郑国,前文《出其东门》中说到了公子五争,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就是五争之后的郑国。
思遇时也:指民从期盼有人可以改变这一切。改变连年的战争,让民众居。改变郑国的君臣,让民众安。
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什么意思,就是说君不君,臣不臣,君臣不能行其道,不能使政令通畅,不思国之根本,民众感受不到国、君、臣所应给予的温暖。相反却一直有战争。
男女实时,思不期而会焉:国家连年争战,国不教民,民以征战而无从教起,因战而失男女之婚时,这里思不期而会,是希望能够遇到可以相爱的对方。之所以思,而非行,是说民尚有廉耻之心,当权者应加以引导,如不引导,或可为行。
野之一字,是说郑国已非国了,城墙所环围者谓之城,城外有郭,郭外有郊,郊外有野,野外有荒,这里用野字,表明了郑国已不为国的意思,明存而实亡。诗中所有一切皆为美好幻想,以表达民众之愿望。
有学者认为,本篇为郑忽所写,与上一篇《出其东门》互为解释,说为什么郑忽会拒绝齐女而娶陈女。文中向我们讲述了郑忽与陈女一见钟情的故事,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郑忽是一个爱情斗士,只是所付出的代价是生命与爱情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