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则没有威仪、威严,所学就不能巩固。以忠信为处事的准则。不结交不如自己的人,有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我的理解】
此章简明扼要,只需说明几个点,意思就很明了。
01
“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首先,“重”字历来解读为“庄重”,但我更认可南怀瑾先生的解读,应该是“自重”的意思。庄重在外,自重在内,有内才有外。
不自重则没有威严,这个说法还好理解。但为什么孔子后面说,不自重“学则不固”呢?自重与学习是否巩固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有,而且很大。但前提是,我们的学习是走脑还是走心。
如果是走脑,自重与否,与所学是否巩固,毫无联系。腹有诗书,亦可以做些男盗女娼的下作之事。如果是走心,则自重与否,是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自矜自重者,自然有羞耻之心,如何能一边读者圣贤书,一边又为非作歹?
这里,孔子强调的是学习之前,必先有态度。许多人学富五车,却只是多些谈资,更有甚者,所学的东西,不拿来要求自己,反而处处数落他人,如网络键盘侠之流。学习的目的,是增长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若连自重都没有,何谈学习。
02
对“无友不如己者”,有另一种说法,即“没有朋友不如自己”。此说法似通,毕竟,如果有人很傲慢,认为谁都不如自己,岂不是没有朋友可交。
但从文言语法上,“友”确实可做动词用,有“结交”之意。另,人当真会去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吗?显然不会。
但凡成人,愿意结实,愿意以朋友身份相处的,必定是有长于己之处。所以孔子说,有三种益友:正直、宽厚、见多识广。此三者,即是品行、修养、学识三个方面。我们所结交的朋友,不管如何, 总会有一个方面强于自己。
若处处不如自己,是绝不会以朋友相称,顶多是找了个跟班。
孔子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此教人谦虚。此句应和“无友不如己者”连起来看。孔子先教人谦逊,后告诫子弟要洁身自好,向更优秀的人看齐。与前章所言“贤贤易色”亦相互辉映。
所以,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并无出入,综合起来看,这样理解最为合适。
03
“主忠信”自不必多说,前章以多次谈及。
最后一句,“过则勿惮改”。难!难!难!
有错不认不改,是人普遍的做法。更何况,能不能认识到自己有过错,这又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才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能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又能改正,已经没有比这更大的善了。
孟子亦言,人有四端,其一为“是非之心”,即能明辨是非。若能扩而充之,足以保四海。如果不能将其充盈,则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为何要重视学习,重视先贤的道理,其旨在让自己明辨是非,有过能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