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当然不是普通的哲学家,当他追问“我能够知道什么?”的时候,是在非常自觉地立足在近代哲学的传统中,接着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往下说。我希望你们都还记得,唯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知识源于并且基于理性,经验论的基本观点是:知识源于并且基于经验。从笛卡尔开始,一直到休谟,这两派观点争论了一百多年,可惜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制造出更多的问题。
当唯理论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就会导致独断论的问题。所谓独断,日常的含义是未经商量,独自做出决定。在近代哲学的语境里,独断论指的是在没有考察理性的能力和边界之前,就对于那些我们不理解的事物,或者根本不存在的事物随意联想,信口胡言,做出一些似是而非却又斩钉截铁的武断结论。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说”就是独断论的典型例子,莱布尼茨其实在僭越人类理性的边界,站在上帝的视角,对这个世界的本质做出论断。
另一方面,当经验论发展到极致,就会导致怀疑论的问题。比如说休谟指出因果关系并没有必然性,只是我们心灵的习惯性联想,这不仅让自然科学的基础变得不再可靠,而且也把康德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过来。康德承认,某种程度上,《纯粹理性批判》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回应休谟的挑战,把休谟问题尽可能地铺展开来,也正因为这样,康德一度被朋友戏称为“德国的休谟”。但是我认为这个绰号并不合适,因为康德虽然正视休谟的问题,但并不接受休谟的立场。
康德的理论使命是左右开弓,既反对独断论又反对怀疑论,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康德就需要一方面为理性划界,对于理性力所不能及的领域,保持沉默,否则就会掉进独断论的陷阱;另一方面康德要正面回应休谟问题的挑战,论证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必然性,否则就会陷入怀疑论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