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启三年,王泰来家取得盐引专利权以来,州辖五县三十九个店号,年营销盐量达三万三千零七十三引(每引为二百斤)。其中凤台县一万一千三百六十引,添引盐二百一十四引;沁水县二千一百引,添引盐五十二引;其它高平、阳城、陵川多寡不一每年我号亲赴运城交课(税)银二百七十五锭有奇。每锭五十两,共为一万三千七百五十两有零。且各县销引量随年均有所增;加上河南开封、洛阳等外埠商号,十八年来,年年获利过望俗话说,长袖善舞,钱多善贾。
上面这段话,是王泰来家族一代掌门人王自振的泰来号掌柜程祥于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在楸木山庄向王自振做的经营报告分析。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王泰来家族的能量值相当大,包括官方资源和民间实力。
在物资贫乏的古代,有两样产业是官府严令禁止民办的,其一为铸钱,另一个就是贩盐。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感到好奇,铸钱好理解,到了现代制造假币也犯法,可为什么贩盐也被禁止呢?事实上,盐在古代不单单作为调味品,更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刚需,官府严令打击私盐贩子,抓到就是死,这一产业被朝廷垄断。正因如此,盐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普通人根本吃不起盐,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根据《天工开物》的说法,官府贩卖盐的价格要比成本高出十倍,可见其利润之大。除此之外对比其他朝代的记载,官盐卖得最贵的时候1斤可抵100斤粮食,最便宜的时候也能抵20斤。因为巨额的利润,盐行业的税收正常情况下占比国家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三。
盐是体能的必须,老百姓买不起朝廷的盐,只能另想它法,其中最常见的当属购买私盐。前面提到过,在古代贩卖私盐是重罪,抓到基本跑不了,然而还是有很多人愿意铤而走险干这一行。俗话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私盐贩子手中的货要比官府提供的粗糙,话虽如此,市场依然火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便宜。
待到清朝时,中国民间“祖传的手艺”贩卖私盐依然有所保留,当时许多富商多多少少都干过这一行,随着时间的发展,清朝私盐的制作工艺也有了很大进步。清朝人口众多,乾隆年间就有3亿,如此大规模的人口也就意味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尽管清廷三令五申降低盐价,依然有很多百姓购买私盐,这也是有清一代虽禁盐令不止,私盐贩子却很猖獗的原因之一。据统计,清朝时中国的盐市场被私盐占据了半壁江山,可想而知其厉害之处。
由于盐这个民生刚需,就造成了“谁拥有盐引,谁就拥有了话语权。”王泰来家族成了名副其实的“山西省食盐专卖有限公司”的舵手。
好多朋友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他家就能取得盐引?”要知道,当时的盐引可是比现在的“采矿许可证”含金量还高的许可证,没有两把金刚钻,还真揽不上这瓷器活。
王泰来家族,从政治层面讲,大红顶子蓝蟒袍,四世三卿;从经济层面讲,大智慧下的大格局,定鼎乾坤。政治红利让他迈开步子向前走,经济优势让他甩开膀子向前跑。
王泰来的成功,不排除有其他合众的政治因素,但是,我觉得既然人家成功了,就肯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的敏锐的市场洞察性,正是他“本之所求”的必然导向,他是行动派,他想干事、他敢干事、他擅干事,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热情,完全投入了公司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