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报道,题目是《商务部:让修鞋、配钥匙有序回归百姓生活》。
当时看了这个题目,愣了一会儿——什么时候我们高大上的商务部还关心起这样的小事了?同时,我又不禁想起了20年的地摊经济。两件事摆在一起看,就有点儿值得琢磨了。
之前看米塞斯的《人的行动》,一直在考虑,奥地利学派对自由主义的信奉和论证,其实我是赞成的。但是读到一半就不读了,一方面是经济学理论确实很枯燥,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有个问题我一直耿耿于怀——从自由主义出发,经济危机只能让市场自发调整,这是市场恢复平衡最快最有效的方法。问题是,危机是由资本家的误判或者过度贪婪引起,但从危机爆发到市场慢慢恢复平衡,中间的痛苦却得由整个社会来承担,而且底层老百姓受危机影响更大。这是不是太不公平?
由此,我当时觉得有必要由政府出面,进行一定的宏观调控,把危机的负面影响降低,尤其是对底层人的负面影响降低。然而奥地利学派认为:政府出手,一定会妨碍市场的自我调整,结果就是政府插手越多,市场调整的步伐就越慢,恢复难度也会增大,简单问题复杂化,最后可能积重难返。所以,不能让政府的有形之手参与进来。当时觉得奥地利学派太无情,完全不考虑经济危机对底层人民的冲击,把经济考虑置于社会之上。
直到后来读到哈耶克对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解读,这个问题我才释然。坚持自由主义,反对计划,但并不是无政府主义,在市场失灵的地方还是需要政府的,只不过要这个最有权势的行为体尽量少动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因为,相较于普通的市场个体,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实在是太有力量了。公权力如果不受约束,那么市场个体的力量是无法与之对抗的。更何况,代表公权力的主管官员所选择的路径和方式,也不一定就是符合现实实际的。
回到开头说的两件事,个人感觉这些都是百姓日常琐碎生活。在做好规范的前提下,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是能够达到一个平衡和谐的状态的。这既能方便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又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还起到繁荣市场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而现在这些能不能做,该怎么做,都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来指导,是不是对普通市场参与者的束缚太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