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也是千古传唱的经典。前两句写眼前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可谓“缩万里于咫尺”;后两句吐胸中意,由景入理境界高远,可谓“一语独步千古”。教学中采用“绘本导学”“组串整合"“歌诀点化”等策略,以赏图为线索,入境品诗;以组串为载体,诵诗习字。好似移步换景渐入佳境。
一、以图激趣绘本导学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绚丽的色彩、直观的画面最能吸引他们的眼球这是绘本教学接地气、受追捧”的原因之一。诗中的插图,是教材自带的“绘本”应当图文并重统筹兼顾。绘本导学是进入诗境的“敲门]砖”和“金钥匙”。
片断一看图猜诗赏景怡情
师:古诗词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它像奔流不息的清泉滋养着中华文化的沃土,也滋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田。我们来做一个“看图画猜古诗”的小游戏,(出示《江南》图)一群鱼儿在荷花丛中快乐地游动这是我们在课本中学过的第一首诗还记得吗?
生《江南》。
师(生齐读后师出示《静夜思》图)夜空中挂着一轮明月看到它就会想起故乡。这首诗叫什么?
生《静夜思》。
师(生齐读后师出示《池上》图)--个孩子,-只小艇,-堆莲蓬,-道浮萍。多么有趣的景象啊!这是哪首诗?
生《(池上》。
师(生齐读后师出示《小池》图)荷叶刚刚露出水面蜻蜓恰巧停在了.上面。这是哪首诗的情景?
生《小池》。
师(生齐读后,集中呈现四首诗)读古诗既可以欣赏美丽的图画,又可以感受深厚的文化是-种美好、高雅的享受。
[案例解读]
奥苏贝尔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教学中采用“看图画猜古诗”的方式依次温习了四首古诗,形成古诗组串,唤醒认知储备,激活认知结构为学诗做好铺垫。
片断二:以图解题整体感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赏风.景、读诗句、品文化而且我们要选择一个位置绝佳的观景点。(出示鹳雀楼图)山峰之上有一~座高楼 ,知道它的名字吗?
生鹳雀楼。
师: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的黄河东岸。( 出示地图坐标)黄河岸边有一种捕食鱼虾的水鸟(出示图片)名叫鹳雀,它们常在水边嬉戏、觅食,也常到楼顶盘旋、栖息这里成了鹳雀的家园。人们就把这座楼叫作-
生鹳雀楼。
师一天,有位名叫王之涣的诗人(出示王之涣画像)登上了鹳雀楼他把眼前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齐读。
生登鹳雀楼。
师读得好。读出了中间的停顿。(出示整首诗)谁来读一下 ?
(生读)
[案例解读]
“登鹳雀楼”容易误读成“登鹳雀楼”。原因何在?多是由于理解不到位造成的.鹳雀楼在哪里?为何叫鹳雀楼?谁登上了鹳雀楼?